有意思!這主題討論起來還真是有意思!
大家都在努力的回溯自己的記憶,也好像在感嘆自己的年紀,嗯!好玩
好!我努力回想一下當時的環境。當時音樂出版界流行的是黑膠唱片和卡帶,記得Michael Jackson 的THILLER從1982流行到1983,83年底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在英國流行樂壇出現,很快的US也不落人後在84年完成We Are The World,在那時家裡面是有一組音響和唱機,我習慣向同學借唱片來用音響拷貝到錄音帶

,然後帶在隨身聽聽,(這大概是我的盜錄開始吧,但這樣到底算不算盜錄啊!

)我不知道當時的音樂出版界是唱片賣的好還是卡帶賣的好,原版唱片好像是200多元,卡帶好像150以下,而好的空白帶TDK/sony/DENON一捲也要30幾塊,那時有些西洋歌都還要聽廣播時,音樂開始馬上按下錄音鍵,然後快結束時音量淡出,切掉。最氣就是有些歌都不全部撥完的,聽起來亂不爽的,當時是都抓錄一些西洋流行的歌較多,像Bonny Tyler,Corey Hart,Bryan Adams,survival………….,而後來雙卡的錄音機才慢慢越來越多,我當時好羨慕學校社團的雙卡錄音座呢!而自己到是唱片翻錄卡帶較多。那時的手提音響可都是好大台的,更別說雙卡的。所以呢?到底那時候一般消費者盜版/盜錄的情形是如何?這個環境背景需要被仔細的回溯一下。如果在85年要呼籲反盜版,那應該是複製卡帶的部分,唱片複製不容易吧!當然也有沒錯,如正版→A版→B版→C版,不過這應該是不肖業者的侵權,和一般民眾的盜版是不一樣的,大家也回想一下,在那是您自己周遭朋友的盜版情形如何呢?比起現在的MP3當道如何相較呢?
我仔細的看了一下OwenP網友所連接的資料,這是很寶貴的資料,也很感謝OWENP及其他網友的努力

。這份資料中最重要的第一頁—緣起&第二頁—一次發揚關懷的行動,從頭到尾完全沒有提及反盜版的事,卻很明確的交代了這項公益活動的所得將捐獻消基會,發揚關懷的行動和反盜版是……..◎☆X#@&&!消基會協助弱勢消費者爭取權益,的確需要贊助支持,但和反盜版卻是不相同的兩回事,當然透過消基會呼籲大眾反盜版,這是很正面的,不管這是消基會主動或被動,若說是消基會針對音樂界善意的捐款所回饋給音樂界而呼籲大家反盜版,這說起來倒是合情合理。至於第三頁眾歌手的感言或許加入了個人當時的期待與感受,然而在「明天會更好」這麼大的一個標題下,任何訴求都是被允許的,或是說有藝人根本從頭至尾搞不清楚狀況只是唱唱歌罷了

,這情形也是不無可能的。從王夢麟的感言看來,當時甚至連立法都還不周延呢!所以反盜版可能對大眾都還只有一個模糊的印象而已,只是有些歌手(唱片賣的好吧!

)已經看到了這問題的存在了,所以有些的呼籲聲音出現。
所以呢!我認為「明天會更好」或許有反盜版的訴求在,但決不是他的由來--------回應給最原始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