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森新聞報 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國中小學生的操行成績欄中從下學期開始將不能出現分數、等第與品學兼優、謙恭有禮等涉及綜合性評價的用語。
教育部(新聞)12日部務會報通過國中小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修正草案,從95學年度開始,操行成績要根據行為事實做記錄,不能將成績轉換成等第或是分數,或是綜合性的評價。
不少人一定記得就讀國中小時,成績單上的操行成績都是以量化方式呈現,像是等第或是分數,也有導師會在成績欄上寫著樂觀進取、品學兼優、好學不倦與樂於助人等過於籠統的用語。
但教育部人權委員會認為以成績或等第方式評量學生的人格或德性,與發展人格的教育宗旨及對基本人權的尊重相違背,應予以修正。
教育部國教司專門委員鄭來長指出,今日部務會報通過國民小學與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修正草案,現行的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以量化記錄將改為「依行為事實記錄之,並酌予提供具體建議,不作綜合性評價及等第轉換」,而修正案並從今年8月1日起實施。
鄭來長說,未來操行成績必須作具體的描述,例如某生在校園中撿到100元,是拾金不昧的好學生;或是某生愛心樂捐300元,幫助學校清寒的學生等較為具體的描述,不能再出現過去常見的等第、成績,也不能有好學不倦、品學兼優等無法描述日常生活表現的綜合性評價用語。
http://tw.news.yahoo.com/060412/195/311l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