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香港那邊的討論,倒是有細分成兩種,
《數位編碼 - Digitally Mastered》以及
《數碼修復 - Digitally Remastered》....
相關討論串在這....
http://www.tower3a.com/cgi-bin/ut/t...6377&pg=2&bpg=1
其實首先先不好理會D5與D9的分別,這關乎隻碟容量問題而已,我要講的其實是各位好關注的問題,那就是《數碼修復 - Digitally Remastered》與《數位編碼 - Digitally Mastered》的分別,基本上而家香港唯一可以做到真正數碼修復的就只有邵氏系列七百多部片子,天映用天文數字買版權兼投資器材攪呢壇嘢,大家都知道佢地真係逐格去執及修補,和迪士尼華納等大公司restored舊片同樣道理,但各位唔好以為邵氏啲片賣一百都唔駛就覺得修復工序成本係好平及容易的事,錯了,佢地咁大棚嘢兼發行網絡隨時都未必頭一兩年就回本,因為在香港平常一套要真正完全修復的片子製作成本動輒要過十萬港紙,如果套片唔係好好票房或好出名�***商都唔會冒蝕本的風險去做,洲立的《李小龍系列》就是好例子,但洲立佢地並唔係套套都會完整修復的,有啲最多咪就住嚟執,所以變成好多參差的系列;至於千勣的《逃學威龍三部曲》就係Digitally Mastered的例子,佢地都只係攞個舊拷貝翻新清洗再約略微調兼混上新音效就見人 (相信樂貿的經典系列就係咁嘅工序) ,但呢個製作成本就商宜得多,最多俾盡你萬零二萬蚊左右,一分錢一分貨,兩者的質素分別可見一班,發行商始終都係生意人,賺錢最重要,若非擔保套碟可封蝕本門,否則點會揼啲錢落咸水海吖,我都想啲舊片套套都可修復到完美無瑕,但奈何事實如此亦無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