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主真的想太多了

,剛好今天中時有篇社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除非是打定主意跟簡體字絕緣,要不然以後一定會碰到。幸好有網路,我已經自我訓練到看的懂了。
真正比較難懂的是習慣用語,就像港式中文一樣,即使認得繁體字,也無法理解其意思
----------------------------------------------------------------------------------
2006.04.10 中國時報
撥開繁簡文字迷障
李惠敏
聯合國在日前宣佈,從二○○八年起,中文文件一律只用簡體字。於是最近這段時間,繁簡字問題又成為台灣社會大眾討論焦點。作為一個華語教學的工作者及研究者,與其討論繁簡字優劣,筆者更關心的是大眾如何論述此議題。
首先,是臺灣對「國際」的情結。任何事但凡扯到國際,臺灣人的焦慮就來了。於是我們對於「聯合國」,「諾貝爾獎」,「奧斯卡金像獎」等具有國際想像卻未必等同於「國際」的名詞,特別重視,也特別不能平常心以待。說真的,筆者不明白聯合國的這項宣佈,對使用繁體字的我們有任何實質的意義與影響。聯合國連我們都不承認了,臺灣不也生存依舊?
第二,是「標準」語言的迷思。標準語言的興起與近代國族打造(nation-state building)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用粗暴的手段,試圖將語言標準化,兩岸在這方面皆犯過錯誤。中國大陸當初推動漢語拼音及文字改革,其中心思維就是將「強大的現代國家」與「語言的純潔」掛勾。許多中國的語言學家當初多多少少參與(或設計)過這場「以語言改革之名,行思想改造之實」的政治活動,撫今追昔,殷鑑未遠。語言學家需要提出深刻的思考,而非告訴我們什麼是「標準」。畢竟,語言學家並非只是能說,或推廣標準語言的九官鳥,更需要深沈的人文省思。
第三,繁簡字問題的討論,也再度突顯臺灣人長期以來對中國大陸議題論述的二極化,與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競爭心態,而忽略了個別議題形成的複雜性與歷史脈絡。於是,中國(或中國人)不是極好就是極壞。繁簡字的討論也成了正統VS異端的「漢賊不兩立」的意識形態之爭,許多討論也都失了焦。
在筆者看來,近來各家在媒體所陳,皆不構成非使用哪一種書寫系統的必然理由。如:繁體字是否代表中華文化的精華?簡體字是否就不代表中華文化的精華?(筆者認為至少它代表了一九一一年以後中華文化尋求出路的軌跡),或者我們真正該問的是究竟什麼是「中華文化的精華」?至於「繁體字的愛是有心的」、「繁體字比簡體字美」更是不通。照此邏輯,全世界只有使用繁體字者的愛是有心的。文字的美與不美,更是主觀的感受問題。
同樣地,簡化漢字的心態也同時簡化了形成中國文盲及教育水平低落的結構性因素。(如: 經濟問題,城鄉差距)而不完全是書寫系統的難易問題。同理,外國人(嚴格說來是西方人,根據筆者實際的教學經驗,日韓人士漢字的掌握能力不比我們差)學中文的理由與需求各異,對只想學生活口語的外國人,簡體字的「難」並不比繁體字「容易」多少,畢竟那仍屬於另一種符號系統。而需要高深中文的專業人士,真到了精通繁簡體任一系統的程度,繁簡轉換對他們也不再是問題,而是一項基本門糮。例如,學者、外交官、記者等各有其專業要求來達到他們的工作。
根據筆者近幾年觀察,華語教學在媒體的論述,很可惜地(也可說不意外地)落入了兩岸議題二元對立的舊有模式,其結果除了增加臺灣人的焦慮,也神化/妖魔化了中國。就如同筆者不看好在自由市場的機制,由國家動員設立的孔子學院會普及一樣,對於即學即會的簡體字,筆者同樣選擇輕鬆以對。
筆者在意的是,不管簡體字繁體字,只要其表達的內容,都能在理性的討論空間下充分被尊重並呈現,就是大眾之福。
(作者曾任華語教學工作,現為英國艾塞克斯大學歷史系博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