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 Member
|
reference: 康健雜誌電子報 (2006-04-06)
營養師缺席 校園午餐拉警報
如果國民健康是國家競爭力的指標之一,那照顧兒童的營養及建立健康飲食習慣,應是各國政府最值得投注資源、長遠規劃的事。
許多國家是從「學校午餐」開始著手。
像這幾年一直強調「食育」(飲食教育)的日本,早在1889年就開辦學校午餐,並在1954年頒佈「學校給食法」,落實照護學童健康,因此目前在日本,學校設有廚房且供餐達550人以上,就有一名駐校專職營養師負責規劃午餐,照顧學童的營養需求,而未達550人的,則平均四所學校有一名營養師。另一種採行數間學校共用「集中廚房」的方式,供餐給1500名以下的學童,也要有一名營養師,而1501∼6000人,就必須有兩名,6000人以上則要有三名營養師共同負責午餐事務。
近年來日本學童出現愈來愈多飲食不正常的情況,例如不吃早餐、偏食等,因此日本文部科學省更積極加強學校「食育」的功能:從去年開始,導入具有教學及營養雙重專業的「營養老師」制度,讓目前在各中小學工作的營養師,經過有關教育及營養專業的進修之後,取得「營養老師」執照,再通過考試,成為駐校「營養老師」,在學校裡搭配原有的社會科、家庭科等學科,融入營養及健康飲食的觀念。
「日本很早就已經把飲食教育帶入學校教育裡,」台北榮總營養部主任章樂綺回憶二十幾年前到日本開會,參觀日本小學時,校內就有專職營養師在準備學童的餐點,全校使用環保餐具盛飯菜,不見任何用完就丟的紙碗竹筷,而且每一位小朋友都有很好的進食禮儀,「跟台灣情況相比,感覺像到了另一個世界,」她形容。
飲食是生命教育
主婦聯盟常務理事黃淑德也認為,日本甚至把飲食教育當做生命教育的一部份,例如很多國小校園裡有菜圃,學童自己動手種菜、收成,做為午餐食材,經過這樣的過程,孩子了解每天吃的東西如何辛苦栽種得來,必須珍惜。
而鄰近的韓國也很早就開始重視學童的營養情況。1967年韓國政府規定,供餐至少50人的供膳服務部門(包括學校),必須設置一名營養師,1979年學校供膳服務的營養師就正式列入公職人員。
就連向來以食物難吃聞名,而且學校午餐充斥著重組牛肉漢堡、炸薯條、罐頭青菜等速食及加工食品的英國,去年也有重大改革──被形容為「料理界貝克漢」的英國名主廚奧利佛(Jamie Oliver)為了捍衛英國學童健康,發起「給我好料」運動(Feed Me Better,簡稱FMB),促使學校餐廳提供現做新鮮的餐點,並且也成功讓英國首相布萊爾承諾,編列2億8千萬英鎊(約合台幣161億)改善校園營養午餐。
FMB未來打算繼續向政府施壓,立法提升學童午餐的營養標準,力求讓餐點、販賣機食物裡的污染品、化學添加物全數消失不見。
當全球各國愈來愈重視兒童飲食健康,積極投注資源提升之時,台灣學校午餐卻問題叢生,從民國46年開辦至今將近50年,還不到三分之一的學校有駐校專責的營養師在規劃學童午餐,遑論在校進行營養、飲食教育。即使民國91年立法規定,40班以上設有廚房的學校必須配置公職營養師,但除了高雄市之外,幾乎其他各縣市教育局都沒有依法執行,讓攸關每天上百萬學童食的健康及安全的午餐事務,竟由沒有相關專業背景的學校老師兼任,「這50年我們幾乎是在原地踏步,」章樂綺不客氣直言。
不只開開菜單
有人認為營養師進入學校,不過是開開菜單,煮一頓午餐,但我們採訪了派駐學校多年,經驗豐富的營養師之後,發現這一群在學校工作的營養師,其實做很多比開菜單更重要的事,例如把關食材安全,讓小朋友吃優質安心的食物,更具意義的是,擔負飲食教育責任。
《康健》也向海外借鏡,報導日本及英國如何照顧學童營養及實行飲食教育,供台灣政府及家長參考,提升國家未來最實質的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