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snic
「i」代表隔行掃描,「P」代表逐行掃描。「P」的解析度和處理影像所需的資料容量及廣播所需頻寬,剛好都是「i」的一倍。
1080i格式,水平影像頻率為33.75 KHz,以隔行掃描播放1920x1080i/60Hz解析度。
1080P格式,水平影像頻率為67.5 KHz,畫素為622萬,以逐行掃描播放1920x1080P/60Hz解析度。
在數位電視廣播上,採用1080P30HZ及25HZ拍攝高解析度影像,在拍攝完畢後,可以方便的將每一幅完整的1080P影像拆成兩幅隔行掃描的1080i影像。這樣1080P30HZ/25HZ格式,就變成1080i60HZ/50HZ影像,應用於美國ATSC、日本ISDB的1080i/60HZ 系統,及歐洲、大陸、東南亞、台灣的1080i/50HZ的DVB-T系統上。
|
居然過5分鐘就不能編輯了XD
忘了加上原文出處
http://www.mysale.com.tw/guide_info...d1c05145783bb3d
現今液晶電視的影像格式,共有五種,為480i/480P/1080i/720P/1080P,「i」代表隔行掃描,「P」代表逐行掃描。「P」的解析度和處理影像所需的資料容量及廣播所需頻寬,剛好都是「i」的一倍。
日本則以D1、D2、D3、D4及D5的代號來稱呼上述五種規格,規格的定義從D1開始,依序到D5,也象徵是由低階到高階。
D1為480i格式,水平影像頻率為15.75KHz ,畫素為92.16萬。以隔行掃描 (interlaced)播放640x480解析度。目前國內數位電視廣播及第四台的影像格式訊號為480i。
D2為480P格式,水平影像頻率為31.5 KHz,以逐行掃描 (non-interlaced)播放解析度大於480i一倍的倍頻掃描。
D3為1080i格式,水平影像頻率為33.75 KHz,以隔行掃描播放1920x1080i/60Hz解析度。
D4為720P格式,水平影像頻率為45 KHz,以逐行掃描播放1280x720P/60Hz解析度。
D5為1080P格式,水平影像頻率為67.5 KHz,畫素為622萬,以逐行掃描播放1920x1080P/60Hz解析度。
要播放1080P的影像,關鍵在面板及電路設計的搭配,均需有1920x1080解析度,但由於成本偏高,現有32吋、37吋、40吋甚至是42吋液晶電視,多採用1366x768解析度,相當於720P 規格,以達到降低成本的效益。
日本NHK公司於1967年所訂立的HDTV(High Definition Television,HDTV)標準,解析度為1920×1080P;歷經30多年的影像處理技術突破,才使1080P影像格式變成可能,並引導人類的影像生活進入21世紀新紀元。
1080P為專業影像標準,以前並不為民間領域所使用的標準,直至最近由微軟公司推出的WMVHD (Window Media Video High Definition)及眾所期待的藍光DVD播放機,使1080P的影像格式得以導入消費市場。
1080P並不只有每秒60格(HZ)一種標準,應用還有24、25、30HZ三種格式。電影是以每秒24格播放影片的,以1080P/24HZ 方式拍攝的數位影像,可以沒有失真的傳送到DLP/D-Ⅱa等數位投影機上,以電影的格式播放,所以說,1080P/24HZ是為電影所準備的一種格式。
在數位電視廣播上,採用1080P30HZ及25HZ拍攝高解析度影像,在拍攝完畢後,可以方便的將每一幅完整的1080P影像拆成兩幅隔行掃描的1080i影像。這樣1080P30HZ/25HZ格式,就變成1080i60HZ/50HZ影像,應用於美國ATSC、日本ISDB的1080i/60HZ 系統,及歐洲、大陸、東南亞、台灣的1080i/50HZ的DVB-T系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