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kck
不管如何~我個人認為是消費者取決於市場~我們就算如何抱怨都沒用的~
大家只會一味的搶便宜~貪小便宜~到處比價~
廠商就一直推出又便宜又爛的東西賣給國人~好的東西外銷去外國~
這就是現況~也是事實~也是大環境造成的~不只是DVD~很多東西都是一樣的~
廠商一間一間倒~越大的倒的金額越多~吃不下來的一大堆~吃下來噎著的也一堆~
更別說下游店家死氣沉沉~全面皆倒了~消費者逼死了店家~...
|
說的沒錯,這個絕對是現實層面的悲哀。
台灣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影響了市場機制。不單是從影片製作的部分是這樣,市場上大多數的消費行為都是如此,比方說我們電視上看的連續劇、市面販賣的空白片 CD-R、DVD-R 不都也是這樣嗎?
因為外劇購買便宜(比起製作一部連續劇),觀眾又喜歡這個胃口,所以韓劇、日劇受歡迎的程度遠遠的超過台灣本土的連續劇。導致本土連續劇的獲利不佳,願意投資拍攝的電視台就變少了,而好的電視電影導演,只好求外發展,而台灣的戲劇市場就日益萎縮。
CD-R 和 DVD-R 的產量,台灣是全世界第一把交椅,但是為什麼賣的好的片子總不是那些品質最好的片子呢?台灣難道沒有品質好的片子能夠提供給國內的買家?每天我們都可以看到很多人在 DVD 討論版裡面沾沾自喜的報告自己用了多便宜又多實惠的價格買到了什麼樣的片子,但是有趣的事情是,在價格競爭的條件之下,很快的這些性價比讓人驚豔的片子又會變成一堆地雷片。結論還是市場機制的問題,換句話說,按照市場供需法則:『消費者決定廠商會推出什麼樣的商品』
開了公司經營的廠商都還是以營利為目的,在賺錢的條件下,你要他上吊都成,在賠錢的條件之下,你要他動一根手指都難,如果台灣的版權觀念不改變、對於軟體付費的態度不改變,只願意十萬八萬在硬體投資上,卻吝於掏出千元鈔買一片光碟,還是喜歡「燒一片」來看看。那麼這個產業只會越走越艱困。
引用:
作者Reiji
因應客戶要求所以作差,只是在是逃避責任。
美商怎麼不自己的片都給他做DD2.0???難道美國人,人人都是影音專家??
我自己做店員的,遇到客戶有疑問,自然毫不保留解答,還提供硬體更換建議,遲早全球顯示器都會以16:9為主流這件事大家越早知道越好,電影16:9為正確規格,4:3多為剪裁,這也是不難理解的知識,我遇到的客人中,九成聽到我說影片被剪皆難以置信,憤恨不平,哪有遇到什麼人會覺得影片兩邊被剪掉會看的好爽的,誰說因應顧客要求而把規格作爛就是正確的??沒有把關好基本品質,任由台灣影音每況愈下,就是這種廠商駝鳥心態,不是嗎!!!!
|
呵呵∼∼我想很少人會願意為了多看一部電影然後花個幾萬塊把家裡還能看的電視換成 16:9 的液晶或電漿吧?然後再找電器行替你接上六個喇叭。特別是在目前經濟如此不景氣,而且該死的 CRT 螢幕又超級耐用的情況之下。除非口袋裡麥可麥可,我想大多數的人還是會選擇將就著家裡的設備加減看就好。
是誰說電影的正確規格是 16:9 ?其實光 1.85:1 和 2:35:1 上下會產生的黑邊比例就夠和客戶解釋半天的了。若原本是 2:35:1 的影片(特洛依-木馬屠城)在製作成 16:9 時,在 4:3 電視上看時,上下多出的黑邊將近有半個螢幕。知道的客戶就知道這是必然而且沒辦法的事情,不知道的客戶就會打電話來抱怨大半天,說他家的電視很小,畫面也很小......,客戶不會想知道因為旁邊裁掉之後才能按比例的減少上下黑邊的產生,他只知道我想我家的電視上下左右都有畫面。(這個真的就是消費者,他不要聽理由,他只要他想看到的東西,技術規格是技術人員的事,他不願意懂,也不想懂。)
你知道光把 Film 轉換成 16:9 就已經裁切了部分的內容嗎??你知道一大堆電影在電視上播放時,旁邊就已經裁切掉了嗎?我想這邊大家用不著在這邊唱高調,因為製作的人會知道怎麼樣的作法是對的,這種的基本素養國內的製作商還是有的。的確會有廠商不妥協的把該是 2.35:1 的影片按照該比例製作成 DVD ,但是也會有廠商受不了顧客的抱怨,把原本該是 16:9 的畫面硬生生裁切成 4:3 的。你要說因為因應顧客的要求把規格作變更是鴕鳥心態,我倒不覺得,因為顧客花了錢有權力選擇他的商品。就很像我們製作的人在接到訂單時,也只能依照顧客的要求來製作。就算明白那是錯的......。一部製作精良的 DVD 價格才能夠收的好,比方說像迪士尼的卡通,有漂亮的選單、精美的小遊戲,我們也不希望發行公司只製作一片只有「正片播放、段落選擇、字幕選擇」三個標準選項的流程的 DVD 。但是現在的發行商只保守的願意製作這樣流程的 DVD ......。
我不是來這邊引起筆戰的,也不是要替那些發行公司說話,只是因為我身為消費者和製作者兩個角色,看的立場更多而且有更多感慨而已。我這邊想提醒大家的是「不只是幾部 DVD 的品質作差了的問題,而是整個相關產業的瀕死。」若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仍不改變、版權的觀念仍不加強,那麼台灣將逐漸的沒有影音工業可言。當然更不用說買到的東西能有什麼長進了。
我曾經看過一個案例是 DVD 廠商被顧客壓迫的必須製作出更好的版本,那就是裴勇俊的「醜聞」,或許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不怎麼樣,但是在裴迷們在猛打電話要求發行的發行商得依照韓規的 DVD 製作時,原本只打算製作正片的發行商屈服了,在製作上追加了製作花絮和動態選單剪接的成本,做了和韓國相同的雙 DVD 版本。這就是典型的消費者決定商品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