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kolnconcert
Silent Member
 

加入日期: Dec 2004
文章: 0
這是結構性問題!

我先介紹各國公共運輸的概況(資料摘自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Art_ID=2282381)

紐約市大眾運輸系統小檔案
◎地鐵
開始營運時間:1904年
車站數:468站(佔全美地鐵總數的49.73%)
路線:共27條,總距離1,161公里(為台北捷運已通車路線總和的17.3倍)
每年載客量:14億人次,和墨西哥市並列全球第4,次於莫斯科(33億)、東京(26億)和首爾(22億)
◎巴士
開始營運時間:1907年
路線:約230條,總距離逾3,200公里
資料來源:法新社、《蘋果》資料室

紐約1904年就有地鐵, 領先台灣約100年, 其餘都市起步雖比紐約晚, 但路線長度及載客量也不比紐約少(甚至包括韓國的首爾).
試想:若有一個每年有10億人次通勤需要的都市,若公共運輸只提供3億的運量,就表示另外7億人次就必須自己想辦法上班,若公共運輸能提供8億的運量,相對的,個人運輸就會下降到2億人次.
用這兩種情形比較,中間的差額可到5億人次,這5億人次若都用汽車機車作為運輸工具,所產生的噪音,空氣污染,道路面積的消耗等累積起來本來就非常可觀,再加上我國車輛的噪音及空氣污染控管也沒有先進國家完善,整體的通勤品質相差會更大.

今天台灣會變成這付德行,主因就是公共交通設施的不健全,若以人口密度來看,台灣應興建捷運的都市決不只北高二地,機車的盛行只不過反映了一個多年來政府無法有效解決公共運輸問題的畸型現象,在其他國家,政府會用具體的公共運輸建設幫助人民解決行的問題.但在台灣,政府只會建造許多永遠崎嶇不平的馬路,然後讓人民自己想辦法到目的地,也就是說,不會騎車或開車的人就別想輕鬆地生活在這裡.

若你羨慕日本的交通,不妨想想,一個像日本一樣的國家,必須要有具備遠見的政治家,一群鞭策時政的公民,以及天下為公的氣度. 這裡有三條等式, 大家參考看看:
1. 具備遠見的政治家= 懂得預知經濟發展,趁人口密度還不高時先規劃出符合未來需求的公共運輸系統
2. 一群鞭策時政的公民= 有勇氣改變現狀,並積極監督政府的施政方向,這造就了日本各地均衡的公共運輸政策(即使你到北海道也有完善的公共運輸服務)
3.天下為公的氣度= 看看日本的大城小鎮,每條路都是直的,都是平的,而台灣有很多彎曲狹窄又崎嶇的道路,這無非是錯誤的土地政策,過度伸張土地私有權,無視公共用路權的結果.(許多台灣的道路建設都屈就於地主的領地形狀,不少死路彎路,根本不適合公車行駛) 可是日本就不會有這種問題











公共運輸進步的國家,本來就不需要太多的個人運輸工具,因此我們可以推論
舊 2005-12-30, 05:32 PM #4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kolnconcert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