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月內相繼去日本東京玩了半個月,也在香港也待了好一陣子。
看到這個話題,發表一些心得:
機車,當然有,不過以比例來說,算很少吧~~而且幾乎都是重機車。
我出去逛街在馬路閒晃,一整天看到的台數應在百台以下,
在台灣的大馬路上,站兩分鐘就超過這個數字了。
在日本,冬天下雪是機車量不大的原因之一,但不僅僅如此,
騎機車在這些地方感覺比較像是某些人的嗜好、興趣。
我想,這一切關鍵或許還是在於法令政策與大眾運輸系統的完善規劃。
日本的話,以東京來說,二十條以上電車、火車路線交錯縱橫,
都會區裡我想去的任何點都幾乎可搭電車、下車再走幾分鐘就到目的地了,
也有給通勤族使用的折扣月票,連公車都不大需要。
也不知整個運輸系統到底已經完成多少年了?
如果大眾對行的基本問題都已解決,費用也可以接受,
可能牌照本身有管制,又沒有非用不可的必要性,自然對機車的需求就下降。
前面有位老兄說得好,並不是說騎機車比較低下什麼的,
而是他們有機車以外的替代方案解決行的需求,
不需要騎機車找自己麻煩罷了。
短程的移動,倒是可以看到不少腳踏車在人行道上穿梭。
(他們的腳踏車走人行道不跟汽車搶路,又行人最大,腳踏車會讓行人。)
整個交通政策的配套做的不錯,而且從幾十年前就開始有遠見的計畫。
市區到郊區鐵路、巴士的規劃也沒問題,至於郊區鄉下的交通就比較不清楚。
我在東京逛了半個月比較納悶的是,他們的汽車也非常多,為什麼空氣聞起來還是蠻清新的,
玩了一整天,身上的衣服也不會像在台灣的都市裡都是油煙味,不知道是不是他們車輛的排氣標準比較嚴苛?
或許跟民族性、法令、氣候都有一點關係,他們連砂石車都乾乾淨淨的。

手邊沒砂石車只有垃圾車的照片。員工們盡責的清理路邊的殘屑。垃圾車真乾淨!

看得出來多次施工的路面,每次施工平整度都維持在很好的水準。台灣的機車騎士騎在日本的馬路上應該會很感動吧!

這裡是電器動漫聖地秋葉原,工人在道路施工。穿著整齊,路面乾淨幾乎沒有發現砂塵
香港的部分,有發現到的是,除了電車外,車輛分道也做得很札實,
不會有台灣公車開一開撇向右邊停靠站牌又往左撇回快車道的情形,
我覺得這點影響交通很大,會讓機車不得不去搶汽車的快車道造成混亂。
有些香港的站牌設立方法是「卜」字形,直線一豎是馬路,站牌在斜線處不會擋路;
市區公車大部分是走專用道,站牌在專用道旁,公車不須一直靠邊,台灣我只知道台北一小部分道路做此安排。
很少會有車輛變換車道的情形,也不是駕駛特別有品,而是整體道路規劃自然形成的結果。
另外日本跟香港街道的人行道與台灣相比可說是沒什麼路霸問題,(不敢說100%沒有)
這可能又扯到建築法規,台灣很多地方行人步行,主要依靠建築物下方規劃的騎樓,
但不同建商蓋得高低不同,也很容易被商家佔用,行人只能走到馬路上與汽機車爭道影響交通。
可能跟我們社會比較重視人情有關,商家不怕警察來抓,警察也不大執行這種勤務。
日本香港的建築不見得有騎樓,但公家統一鋪設人行道。
尤其是日本的人行道,任何高低不同的地方必做成斜坡,
我所看到的整個東京都街道都是無障礙空間,甚至連殘障人士都可以坐著輪椅悠閒逛街。
在類似台灣西門町的鬧街地帶,我常看到行動不便的人自己一個人推著輪椅在shopping,
他們的基本人權竟然可以被如此保障,這在台灣市區是不可想像的事。
行人的問題解決了,馬路當然全部留給車輛使用。
回到台灣,台北已是交通網最密集之處,
但沒有機車,對一般大眾還是很不方便,更何況是其他縣市?
而且,幾十年來對大眾運輸解決方案規劃有限的狀況之下,
大幅開放機車也是不可避免之舉,
也因此市容發展至今與其他國家產生了相當差異。
東南亞某些國家機車也不少,我們台灣可能就是他們未來的榜樣。
這個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是幾十年下來政府政策累積的結果!
由全體大眾承受,有的人可以接受也已經習慣,有的人覺得怎麼跟歐美日比差那麼多,
雖然大多數人都不關心政治政策,但它的確影響了我們的生活。
但不管如何,這也不是一個政府花個幾年就可以解決的問題。
如今大架構已然成形,要再做變化,可能得要有相當手腕的政治家才能改善交通這一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