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那只是 所謂 "藝術人" 的虎爛而已
那是因為害怕他們所不懂的科技而產生的莫名其妙的堅持
24 格 和 30 格 都不好 75 格以上才能流暢無礙 尤其快動作時
電影的發展比電視還早
而由於數十年前 技術不佳 底片又貴 因此採用技術上勉強可達到的 24 格
之後就一直沿用下來 並不是 24 格比較好
電視也一樣 剛發展時 技術不佳 電視與播放系統無法達到 60 完整格
只好用 60 交錯格
至於為何是 60交錯 格或 50 交錯格 這純粹是適應交流電的頻率 製作上較簡單
早期的技術較能輕易製作
結論就是 不要聽那些古老的藝術家在虎爛 只因為他們那個時代學的是 24 格
所以就要強迫別人也接受他們較舊的技術
這個心理就好比上一代的人 他們戀愛時聽的是 蔡琴 受傷時聽的是 林慧萍
於是就覺得現在的歌都很難聽 猛批現代的周杰倫 蔡依琳 那種心態
至於以 24 格拍的膠片轉成電子視訊或 NTSC 轉 PAL ( 膠片不一定是 24 格 從 24 到每秒數萬格都有 看導演要如何使用 隨他 )
那只不過是 " 要在哪裡補上哪一格 要在哪裡丟棄哪一格 " 的問題
決定權在 硬體與軟體的設計 並沒有一定的規則 每家的設計不見得一樣
例如在 Premiere 裡就可以由使用者設定 要如何補上或丟棄的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