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穿透力好~一個是破壞面積大....
有人也說對了..M槍就是故意要讓人打不死~讓其他人去照顧中槍的人..就是等於一人中槍~兩個人都很忙...
如過這裡有憲兵退伍的朋友~讓他們說說就知道了~~我也曾看過憲兵弟兄用9米厘跟點45在試槍打鋁罐!
穿透力好的9米厘打過去~鋁罐是前後圓圓的一個洞..
點45的打下去~鋁罐則是.....開花
我也順便貼文介紹一下AK吧!
==================================
AK素有“長槍之王”的美譽,早在越戰時,美軍士兵就經常丟下M16去揀AK用,美軍特種部隊——海獅(1號CT的原型)的標配武器竟然也是AK,當然都是戰利品。據稱,死於AK鎗口下的人數達20萬以上,超出核彈的殺傷人數。
在此特送上“槍王”之父的照片,Avtomat Kalashnikov,艾夫托馬特卡拉什尼柯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

AK-47突擊步槍,在我國曾被稱為衝鋒槍(仿制的1956年式突擊步槍也曾長時間被稱為56式衝鋒槍)。於1947年定型,1949年裝備部隊。AK-47的動作可靠,勤務性好;堅實耐用,故障率低,無論是在高溫還是低溫條件下,射擊效能都很好,尤其在風沙泥水中使用,效能可靠;階組簡單,分解容易。但是連發射擊時鎗口上跳嚴重,影響精度,而且重量比較大。AK-47是裝備範圍相當廣泛的步槍,除前蘇軍外,世界上有30 多個國家的軍隊裝備,有的還進行了仿制或特許生產。據稱,死於AK-47鎗口下人數遠遠大於核武器。蘇軍所裝備的AK-47於50年代末由其改進型AKM 所取代。目前國內的網站和BBS上流行著一種說法,認為AK-47是抄襲了MP44/Stg44而設計出來的,證據就是兩者外形相似,而且“Stg44一出現馬上就有了AK-47的最終設計方案”,何況卡拉斯尼柯夫本人也聲稱是Stg44啟發了他設計AK-47的。但事實上Stg44和AK-47的基本階組和原理,都有著極大的不同;AK-47的最終方案是經過大量試驗的驗證而改進出來的,並不是突然就成型,就算是AK-46和AK-47之間都有很大的區別;至於所謂的外形相似,其實也祇是輪廓投影的相似而矣,就外形而言,就算是剛接觸軍事的菜鳥都不可能把兩者外形搞混。1946年,卡拉斯尼柯夫開始設計突擊步槍。他的設計是在原設計的半自動卡賓槍上進行修改,這把樣槍稱之為AK-46。經過3年多、十餘個試驗槍型的研,1949年,AK-47突擊步槍定型,這種武器是為機械化步兵研製的,同一年蘇聯軍隊正式採用AK-47。這種型號並沒有刺刀,機匣和許多配件是用沖壓工藝來生產的,採用沖壓工藝的好處是材料消耗少,生產效率高。許多人把這種早期的AK-47稱之為“第1型”,以區分1951年和1953年生產的AK-47。AK-47的槍管與機匣螺接在一起,膛線部分長369mm,槍管鍍鉻;彈匣用鋼製成;AK-47的擊發機構為擊鎚迴轉式,發射機構直接控制擊鎚,實作單發和連發射擊;發射機構主要由機框、不到位保險、阻鐵、扳機、快慢機、單發槓桿、擊鎚、不到位保險阻鐵等組成。AK-47的表尺射程為800m,有效射程為400m,但實際上300m以外都打不准了,連發精度更是低,按現代軍隊的要求已經是不能滿足了,這是AK-47的一個缺點。槍機框后座時撞擊機匣底也是連發精度低的原因之一,而且還會很容易震松瞄準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