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pollo_749
(紅色部分)
提醒你注意因果關係.....
(橘色部分)
看到這裡,我才知道........原來很多銀行都是賠錢作功德的.... 
|
揭開銀行信用卡賠錢真相
剪卡、呆卡、呆帳都是數百億的支出!
文/留敬中
最近幾年國內銀行把衝刺信用卡當成獲利的利器,贈品、廣告琳琅滿目,經過這場惡戰的結果,大多數的銀行其實是不賺錢的,不賺錢為什麼還有那麼多銀行前仆後繼投入這個市場?
國內信用卡業務大約是在民國八十八年起正式進入戰國時期,截至九十四年二月底止,國內總發卡金融機構共計五十二家,其中本國銀行占四十二家,外商機構占十家,近六年來激烈競爭結果,使台灣地區成為全世界信用卡業務最競爭的戰場,在世界金融史上留下極重要的一頁。
而歸究競爭激烈原因,開放銀行的設立當然是主因,但資本市場及貨幣市場的自由蓬勃,使商業銀行無法從優質企業金融客戶獲取利潤,反而蒙受巨額的呆帳,才是銀行悉數轉向個人消費金融,全力衝刺信用卡、現金卡、小額信貸的主因。截至九十四年二月止,流通卡達四四六一萬卡,如以剪卡數及呆卡數占五成五計算,歷年來總發卡數已突破一億卡,如以每卡發卡成本(含推卡獎金)一千元計算,剪卡數及呆卡數共耗費了社會五五○億元的資源。
剪卡、呆卡耗費了五五○億元
說是浪費,倒也有點言過其實,因為其中至少有半數以上進了推卡業務員、贈品貿易商、贈品製造商(半數以上在中國大陸)、通路商、聯名卡廠商、卡片製造商的口袋,雖然虧損了發卡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銀行),但卻造就近幾年來信用卡周邊事業一片欣欣向榮,創造了消費,繁榮了社會經濟。
如果以有效卡數僅有二四七三萬卡計算,銀行還要再虧二百億元,這個成本是很可怕的。
那到底現在銀行賺不賺錢?現在不賺錢為什麼還要繼續經營?現在不賺錢以後有沒有可能賺錢?以後沒有可能賺錢為什麼現在還要經營?
這些問題不僅是主管機關銀行局管理上的困擾,甚至連銀行本身的老闆(董事會)、總經理、信用卡部經理都不見得有明確的認知。如果就下列兩個問題請教於上述所列人員
:一、貴銀行信用卡業務(需扣除小額信貸及現金卡)去年盈餘如何?二、若扣除歷年來轉銷或出售呆帳之金額,貴銀行信用卡業務是否還賺錢?即使是同一銀行的管理階層,恐怕也有不同的答案。
第一個問題好答,基本上目前市場上五十二家同業應有十到十五家去年有賺錢,但如果跳到第二個問題,那恐怕只剩五到八家了。由於目前金融監理資訊公開透明化,銀行信用卡業務是否賺錢,可以從金管會每月於網站公布的「信用卡重要業務與財務資訊」(據悉四月起將增列當月盈餘欄)得知,惟真正是否獲利,應從三點觀察:一、當月盈餘;二、備抵呆帳提足率;三、當月出售不良資產金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