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ylc2
S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1,216
DVD的誕生之路(上)

DVD的誕生之路是曲折而又坎坷的,許多大企業為了能占領更多的市場與技術主動權,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1994年12月16日,大名鼎鼎的索尼公司和飛利浦公司(PHILIPS)率先發表了“單面雙層12CM(5.25英寸)高密度多媒體CD的格式與技術指標”,簡稱多媒體光盤系統(MMCD,Multi Media Compact Disc),可以說這是第一個提出來的DVD技術規格,然而飛利浦公司並沒有過分地宣傳DVD,因為當時飛利浦公司的VCD產品業務正如日中天,過分地宣傳DVD勢必影響VCD的銷售。但飛利浦公司的如意算盤被她在CD業中的老朋友索尼公司打亂了。在1995年1月初舉辦的拉斯維加斯國際消費電子設備大展上,索尼公司便轟轟烈烈地開始為DVD制造聲勢,並暗示自己將在DVD領域中領先一步。這就意味著DVD的競爭完全公開化,因為另有一個同樣著名且實力雄厚的公司做出了針鋒相對的決定,發誓要與索尼一爭高下,那就是對DVD醞釀已久的日本東芝公司(TOSHIBA)。在大展之后不久,即1995年1月24日東芝公司就發布了另一個DVD規格──“超密度光盤系統”,簡稱 SD(Super Density,這一簡寫仍用在目前東芝公司的相關DVD產品的型號中,如DVD-ROM/RAM/RW)。1995年2月23日,索尼公司社長親自聲明,堅定不移地支持在1994年12月 16日與飛利浦公司所共同發表的技術標准和規格,這意味著與東芝公司對立的局面已完全確立,兩大競爭集團從此誕生。

索尼─飛利浦集團所提出的MMCD是單面雙層結構,它的厚度與現在的CD盤一樣,同是1.2mm,在第一信息記錄層下面再刻出第二信息記錄層,兩層間隔為0.30-0.35mm,第一層與第二層的信息軌道是獨立的, 通過將讀取光束聚焦在不同的信息層(或稱記錄層)來讀取記錄的信息。為了提高記錄密度,採用了波長更短的激光,而盤上的“信息凹坑”也更多了,其密度較之CD高出一倍。MMCD公布的容量大小是3.7GB。由于MMCD是單面結構,採用單面讀取方式,所以能很容易與普通CD兼容,這是MMCD的顯著優點。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40-36.gif

東芝公司提出的SD一開始是雙層雙面結構,將兩張厚度為0.6mm 的信息盤片背靠背粘接在一起,就像當時的LD一樣。由于聚焦距離(1.2mm)的減半,使SD 播放機無法直接播放普通CD,這也是SD與MMCD相比的巨大弱點。索尼─飛利浦集團曾多次就該弱點向東芝發難。后來,東芝在同盟公司的幫助下,改進了光盤結構,將兩張盤的信息層背對面地粘接,中間夾帖一半反射層和透明隔離層(這就是DVD-9的原型)。為了解決聚焦距離的矛盾,採取了雙焦點物鏡技術,可將一束激光聚焦在兩個點,一個焦點在第一信息層或第二信息層,焦距為0.6mm, 另一聚焦點在焦距1.2mm處,恰恰是讀取普通CD所需的,從而實現了向下與普通CD的兼容。然而, 背對背粘合方式的雙面結構還予以保留並加以發展以供專業用戶使用(這就是DVD-10/18的原型),畢竟雙面SD可以比MMCD更方便地存儲不同性質的數據,比如將電影與計算機程序存在一起。為實現大容量, SD 跟MMCD一樣採用了波長更短的刻錄、讀取激光,而且“信息凹坑”比MMCD更多,密度比普通CD多2.5倍。SD公布的容量是5GB,可見比MMCD高得多,也反應出SD所用的技術較MMCD 先進一些。
舊 2005-12-10, 10:20 PM #14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ylc2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