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日回首──DVD的起源與誕生
1999年,筆者曾在一篇詳細介紹CD刻錄文章的最后預計,至少再過3年可錄式DVD機才有可能像1999年時的CD-RW一樣剛剛開始進入普及階段。現在看來,這個階段的確來了。
2001年各主要刻錄規範均已走向成熟,廠商們也隨即在2002年開始發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作為DVD刻錄先驅者的日本、歐洲的廠商們紛紛推出換代機種,並出現了DVD-Multi和DVD±RW整合機型。刻錄芯片所支持的刻錄速度也提高到了5倍速,進步相當明顯。另一方面,在消費電子(CE)市場上,在日本廠商的帶領下,以DVD-RAM、DVD-R/RW、DVD+R/RW為記錄媒體的視頻錄像機也大量出現,迅速帶動了DVD刻錄技術的發展,並為其開創了新的舞台,在日本市場它已經成為消費電子廠商所必爭的一個極具潛力的市場。而最關鍵的是,號稱高檔光驅向市場普及者的中國台灣廠商們陸續開始進入DVD刻錄領域,部分大廠相繼推出了DVD-RW、DVD+RW……
一切跡象都預示著2003年將是可錄式DVD刻錄機初露鋒芒的一年,它將從專業應用領域開始向一些高端的私人用戶群滲透,價格也將迅速下滑。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的媒體或多或少的對可錄式DVD進行了相關報道和介紹,但都不夠詳細、完整,甚至還出現了一些誤導和錯誤。如今,我們覺得有必要對DVD刻錄技術做一次的具體的闡述,有必要理清大家的思路和認識,以便更好的迎接DVD刻錄時代的到來,因此我們制作了這一專題。
在本專題中,我們將向您詳細講述DVD刻錄技術發展歷程、出現多種DVD刻錄技術的根源以及它們各自的技術原理和特點,糾正您可能存在的錯誤認識,並分析未來DVD刻錄的發展走向。對于光存儲技術的愛好者,它將是一份很好的技術資料,而對于有意購買DVD刻錄機的朋友,則更是不可不看……目前DVD刻錄標准仍處于分裂狀況,這種情況早在DVD誕生之初就已經埋下了“種子”,包括目前的“DVD藍色接班人”的標准之爭都與之相關,所以一切還是要從根源說起,從中您除了能發現技術上風格的關聯,還能看到有哪些勢力在影響著業界標准的制定………
一、DVD的起源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30-39.gif
http://www.pcpop.com/popimages/2003-4-28-17-31-21.gif
DVD的全稱,在誕生之初是Digital Video Disc(數字視頻光盤),目前則稱為“Digital Versatile Disc”,即“數字通用光盤”,是CD/LD/VCD的后繼產品。DVD從1994年下半年提出初步規格到1996年年初樣機的出現只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可謂發展迅速,是娛樂業公認的新一代標准的存儲技術。而且,計算機業對其做出的反應也十分積極。
DVD的誕生和標准的確立,可以說跟娛樂業有很大的關系,就像當年索尼公司(SONY)開發CD 時是主要針對娛樂業的。在視頻方面,早期的錄像帶(VHS)已遠不能滿足要求,就連當時仍是主流的LD(Laser Disc,激光視盤)也因體積太大攜帶不便而失寵,娛樂業希望媒介載體的小型化。為了在小型光盤中存儲大量數據,就必須對原數據進行壓縮處理,當時最通用的光盤尺寸只有5.25英寸,這就是我們熟悉的CD光盤。
之后, MPEG-1壓縮技術于1989年推出,VCD(Video-CD,視頻光盤)也隨后不久誕生,它在娛樂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它相對于LD來說具有攜帶方便、 價格便宜的優點,而其圖像及聲音質量也略高于標准VHS錄像帶, 這對于一般用戶來說已是足夠了。但這並不能滿足媒體巨頭們的更高要求。
九十年代初,美國電影制片業顧問委員會起草了一份代表好萊塢七大電影制片公司的願望書,其中一項就是要求能在一張CD中記錄一部標准長度(135 分鐘)的視頻節目,並要求高于LD的圖像和聲音質量(1990年中旬提出此要求,1994年正式得到確定)。要知道VCD的圖像分辨率只有352×240(NTSC制式)或352×288(PAL制式),顯然單從視頻性能就不能滿足上述要求。鑒于好萊塢影視集團在世界娛樂業中的影響力, 硬件廠商又開始了新的努力,可以說這就是研制DVD的動因。
與此同時,MPEG工作組在1991年也開發出了MPEG-2壓縮編碼方案,在相同的分辨率下,它比MPEG-1有高得多的壓縮質量(平均壓縮比約為1:40),但是,如果採用高分辨率(后來DVD的分辨率是720×480[NTSC制式]和 720×576[PAL制式]的分辨率),存儲媒介的容量就必須更大,數據率更高(每秒鐘最高近10Mb,而VCD只有1.15Mb)。但前提是當時為了照顧現有設備和CD光盤的可使用性,而採用了MPEG-1標准。若要採用MPEG-2標准就必須開發容量更大的光盤和全新的讀取和刻錄設備,因此研制大容量光盤系統成為第一要務。早在八十年代,IBM公司就曾研制過容量高達70GB的光盤系統, 並有樣品出現。 九十年代日本的先鋒公司(Pioneer)、三洋公司(SANYO)、日立公司(HITACHI)等也都開發出高容量光盤系統的樣品,只是當時對其並沒有迫切的需求,因此也都只是樣品而已。現在需求出現了,競爭也就隨之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