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A技術的可視角度可達雙170°以上(橫向和縱向),響應時間縮短至25ms以內。
MVA技術的可視角度可達160°以上,響應時間縮短至20ms以內。目前有台灣奇美、友達等得到授權制造,市場普及率較高。
PVA技術可視角度可達雙170°以上(橫向和縱向),響應時間和MVA一樣,都是20ms。該技術採用透明的ITO電極層,因此其更高的開口率可獲得優於MVA的亮度輸出;但純黑色表現力卻比MVA略遜一籌。PVA技術具有500:1的高對比能力以及高達70%的原色顯示能力,缺點在於生產成本較高。三星及S-LCD的面板採用這一技術生產。
MVA、PVA的第二代P-MVA、S-PVA已分別將灰階響應時間提高到了8ms的水平,而且P-MVA成本較低,S-PVA對比度也有很大提昇。三星採用S-PVA技術的液晶電視面板於2005年下半年量產。
VA技術在不用增加更多復雜制程的情況下,增加了視角、改善了響應時間、提高了對比度與亮度輸出,但單色差明顯的缺點有待改進。
2、日立的IPS技術
日立的IPS(In-Plane Switching)技術即“平面切換技術”。它採用讓液晶分子只在同一平行於偏光片平面上切換的方式,使液晶分子可以做出最大限度的旋轉角度,以增加視角。IPS將液晶分子傳統的垂直、水平切換改為水平旋轉切換作為背光通過方式,無須額外加補償膜。進一步將IPS借由楔型電極的控制以一次配向達成方位上的多域(2D)設計,即為第二代的Super-IPS(S-IPS)技術。盡管IPS完全不用補償膜在廣視角的表現上就已相當好,但畢竟上下互為正交的偏光片組斜向暗態漏光仍然存在。為求更完美的視角特性表現,日立進一步把此補償膜加在其第三代的Advanced Super-IPS(AS-IPS)上。所以IPS可以提供雙160°以上的視角,反應時間縮短至40ms以內。S-IPS在視角的提昇上可達到170°,反應時間縮短至30ms以內,高色彩再現性的特點將NTSC色純度由50%提昇至60%以上。AS-IPS還增加了整體光穿透率,進一步改善了液晶的動畫特性。日立已經將S-IPS制造技術授權給LG.Philips和台灣奇美,LG.Philips通過改進S-IPS技術預計能將響應時間降低到5ms。日立、台灣彩晶生產的面板則採用AS-IPS技術制造。松下、東芝也是IPS技術的忠實擁護者。
IPS技術具有視角廣、對比高的優點;但是反應時間較長、開口率較低(導致背光燈亮度增加)和驅動電壓較高等缺點仍有待改進。
3、松下的OCB技術
松下開發的OCB(Optical Compensated Birefringence)技術即“光補償雙折射技術”,因光學補償不易,制程穩定性不夠,加上其特有的快速反應時間也漸漸被IPS和VA附加外部驅動技術拉近差距,且售價居高不下,故前途未卜。可喜的是,OCB光學補償彎曲配向模式的液晶電視面板已接近實用化。東芝和松下使用OCB技術制造。
綜上所述,廣視角技術有日立IPS技術,夏普CPA技術、富士通MVA技術、三星PVA技術和松下OCB技術。以上技術均符合液晶電視所需的160°左右廣的視角標準。從技術成熟度來講,IPS技術和VA技術最成熟也最有效,是目前真正量產的大屏幕廣視角技術。IPS技術最優秀,表現最好,專利費用和成本提昇也最高。從市場普及程度來看,採用IPS技術、MVA技術和PVA技術生產的面板在國內液晶彩電市場普及率最高。從可視角度指標的優劣來講,S-IPS、CPA和PVA技術視角可達170°以上,MVA、OCB技術在160°以上,實際上,廣視角技術不但體現在視角的大小,而且體現在視角改變時的圖像質量變化—即色偏、灰階、穿透均勻性等。就光穿透率均勻性和視角的關係來看,表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為S-IPS、IPS、VA。IPS平面控制模式是一種比較完美的寬視角解決方案,基本上畫面不會隨視角的變化而出現明顯失真;MVA則隨觀看角度的增大會出現顏色變淡的現象,這一典型特性是判定MVA的重要依據。
在黑色再現能力上,IPS技術所還原的黑色要比MVA稍差,因此需要依靠光學膜的補償(AS-IPS)來實現更好的黑色;夏普CPA技術結合其Black TFT和改進的AGLR技術,通過在液晶表面加上特殊的化學涂層,令背光源的光線能更好地透過液晶層,使亮度更高,反射更低,黑色再現能力更強。在畫面細節表現上IPS也要略遜於MVA。
從響應速度來講,最快的是松下的OCB技術,其次為VA技術和IPS技術
看的出現階段 PVA總體表現較好
(原文網址
http://lcd.zol.com.cn/22/223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