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nomad
簡體字參考了90%以上的草書字體??
不是這樣吧!
有很多字是去邊、取同音來的
如"回億" -> "回�"
麵->面
求好記、好寫
中共那時是不相信什麼"中國固有文化"的
反而認為中國古代的文化是拖累中國發展的負擔
是近代開始發展了之後
才開始發覺中國的文化其實也是一項資產
所以又把它給拿出來喊
|
我不知道這項觀念是從哪來的,
不過我都有先找尋資料才敢這麼說
請參考資料 Google 輸入 : 簡體字由來
出處:
http://jinyong.ylib.com.tw/snowtalk...0865&ch=history
以下節錄
漢字簡化常識
·方舟子·
一、漢字簡化簡史
簡體字是漢字演變的邏輯結果。漢字從甲骨文、金文變爲篆書,再變爲隸書、
楷書,其總趨勢就是從繁到簡。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
而簡體字正是楷書的簡化。楷書在魏晉時開始出現,而簡體字已見於南北朝(4-
6世紀)的碑刻,到隋唐時代簡化字逐漸增多,在民間相當普遍,被稱爲“俗體字
”。我們今天使用的許多簡化字,在這時候就已經開始出現,例如“營”、“壽”
、“盡”、“敵”、“繼”、“燭”、“壯”、“齊”、“淵”、“婁”、“顧”
、“獻”、“變”、“燈”、“墳”、“驢”,等等。唐代顔元孫著《幹祿字書》
和王仁〔日句〕著《刊謬補缺切韻》,都收了極多的俗體字。宋代以後,隨著印刷
術的發明,簡體字由碑刻和手寫轉到雕版印刷的書籍上,從而擴大了簡體字的流行
範圍,數量大大增多。根據《宋元以來俗字譜》,
宋元明清12種民間刻本中所用
的簡體字多達6240個,合爲繁體字共1604個,平均每個繁體字有3.9個
不同的簡化字,與今天使用的簡體字完全相同的有“實”、“寶”、“聽”、“萬
”、“禮”、“舊”、“與”、“莊”、“夢”、“雖”、“醫”、“陽”、“鳳
”、“聲”、“義”、“亂”、“台”、“黨”、“歸”、“辦”、“辭”、“斷
”、“羅”、“會”、“憐”、“懷”等等共達330多個。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論文《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
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
1922年,陸費逵又發表論文《整理漢字的意見》,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
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畫多的字也簡化。
..略
中國字常用的約三千多種,
而簡體字源自以上提及的六千多種古代簡體字,
以及部份近代化繁為簡為參考,就是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