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gdrs
又是一篇沒法證實的故事書內容 = =
妳連三魂都無法證實是否存在及其性質
在無法證實下,其他推論通通是胡說
不要以為植物只有反應哩~
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儀專家做過了許多測試植物情感的實驗
當著植物的面前,把幾隻活蝦丟入沸騰的開水中
此時可以從儀器中發現植物的活動曲線有劇烈的變化
類似的實驗從80年代到現在有很多,如同寢的仙人掌和金魚在金於死後也會有活動變化
再再都證實了植物已是有高級的情感,而不是以前人類因無知所認為的無情無義
|
其實這個結論是不太肯定的。
我們根據儀器所觀測的表象,發現植物對周圍環境的變動會產生一些反應,「感覺起來」,好像植物和動物一樣,有著心識、情感的作用。
不過這個只是根據表象所做的推測,請注意,我們並沒有直接確定植物有心識情感的作用,只是他有一些反應,「看起來」,似乎植物是有心識情感作用的,這只是我們作的「推測」。
例如,向日葵會對著太陽,他是因為喜歡陽光所以一直對著太陽嗎?我們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他有這個表象的作用,其中有一些機轉使得它會一直面向著太陽。
但是,他因為這個機轉而表現出這種現象的時候,他有沒有一個心識,在背後,說:「啊,我好喜歡陽光,好溫暖

」,向日葵有沒有這個心識的作用,我們並不知道。
同理,含羞草,他是因為害羞所以才收縮起來的嗎?我們不知道。
我們只能觀察到表面的現象,如果再做更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我們知道有一些化學上的機轉會使得他受到觸碰後會收縮。
然而在這個機轉運作的同時,他背後有沒有一個心識,說:「啊,別碰我,我會害羞的

」,含羞草有沒有這個心識的作用,我們並不知道。
所以我們觀測到在植物周圍的環境發生變動,譬如說發生蟲害,有些植物會散發一種化學物質通知其他同類防禦,這個機轉的背後,有沒有一個心識在認為:「啊,我要死了,但是死之前我要通知同類,以免他們陷入危險

」,有沒有這樣的心識情感在背後作用,我們並不知道。
其他請自行以此類推。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哪裡?
在於心識。
譬如說現在神經大腦科學的研究,發現我們人類所謂的心理活動,其實只是大腦裡面的一些物理化學的作用而已。譬如說記憶這個作用,只是海馬迴和周圍神經細胞的連結所儲存建立起來的。
因為我們觀察到的表面現象,如果破壞這些組織,記憶的功能就會受到破壞,所以顯然記憶和這些器官組織有關。可以說,記憶是依附於、建立於這些器官組織的物理化學活動之上的。
然而我們可不可以因此反推,我們所認為的心識作用,「完全」就是物質的作用?
這會有兩派的意見,某一些神經科學家是完全物質論者,你去問他,他會跟你說沒有精神體存在,所謂的心理活動就完全是大腦的生理活動,我們人所認為的心識情感,其實只是虛幻不實的想像。
另一些神經科學家則認為,心識的作用很複雜,目前的神經大腦學的研究還不能回答所有的問題。我們根據科學儀器觀測到的表象,可以證實心識活動確實和物質的大腦有關,某些心理功能必需在大腦器官健全的情況下才能完成,但是有沒有獨立於物質之外的心識,我們不知道,因為沒有科學儀器可以直接檢驗所謂的心識,因為心識是精神的,而科學儀器則是物質的,物質的科學儀器只能檢驗物質的現象。
所以囉,當我們看到一個人很害羞而臉紅,我們知道這是他的身體發生某些變化,因為一些生理機轉的作用,使得他的表面出現臉紅的現象,這是物質的現象,那麼請問,他背後有沒有一個心識在想「唉喲,糗大了,好丟臉

」,有沒有呢?
所以這是科學的難題,找來找去,只能在物質的表象上去尋找心識的作用,而無法直接檢驗,心識在哪裡,祂真的存在嗎。因此自然就會有兩種極端不同的反應,一種是全盤否定心識,這種東西我無法檢驗,我看不到摸不到,所以祂一定不存在,世界上就只有物質的活動,人只不過是一堆肉而以。
另一種是不敢否定心識的存在,根據觀察,我們知道我們所感覺到的心識活動要身體的一些器官健全才能升起,當身體物質上發生變化,也會影響到心理的變化。然而有沒有心識是獨立於物質之外的,我們並不知道,因為科學儀器是無法檢驗這種物質以外的所謂的「精神」的存在。
那麼以佛教的看法來說,佛教是怎麼認為的呢?
佛教的想法是,植物所表現的那些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心識情感的行為,只是植物的「物性」,他本來就會有這種現象,就像含羞草收縮,佛教不認為他背後有一個心識在背後作用,只認為這是他的物性。
那麼為什麼同樣當人表面臉紅害羞的時候,佛教認為確實有一個心識在背後作用呢?
這背後有佛教自己的理論的建立,學說的成立,這裡無法詳細說明,不過最重要的是,因為佛教的證悟者,可以很明確的看到這個心識在他身上運作著,在你身上運作著,在每一個有情的身上運作著,所以他可以很確定,確實是有這麼一個心識在背後運作。
而我們沒有證悟的人,其實也同樣有這個心識在身上運作,只要有人當面跟你明說這個心識在哪裡,你也同樣可以看到這個心識在身上的運作,只是我們從來不知道,這個就是我們要找的心識。
所以禪門裡面說「日用而不知」,天天都在用祂,做每一件事都必需要祂配合運作,否則我們什麼事也無法做,可是卻不知道祂的存在,祂就這樣明顯的在運作著,但是我們的意識卻從來沒有察覺到祂。
佛教修行的首要目標,就是要把這個心識找出來。
這是不是一個很有趣的說法呢,真的有這麼一個我從來都沒有察覺到的心識存在嗎?我從小到大活了這麼久,都沒有發現祂,這世界這麼多的人,絕大部分的人也都沒有發現祂?真的嗎?
但是閱讀禪門的典籍,古代那麼多禪師,同聲一氣,用公案證明,他們都有找到這個心識,而且還可以互相檢驗,判斷確定其他人找的對不對。找的正確的人,應對回答,每個人都是完全合徹,沒有絲毫的矛盾,找到的都是同一個東西。那麼看起來又好像確實是有這麼一個心識存在。
就算我們認為沒有這個心識存在好了,也許我們還是會很好奇,那麼到底禪師們所找到的那個我們從來沒有察覺到的是什麼東西?
我想對於一般人來說,只要心裡面留下這樣一個疑問就可以了
另外佛教對於心識運作的情形,說明得相當複雜,他們我們分成精神的和物質的組成,所以佛教是認為有精神體的存在的。
物質的身體器官又分成扶塵根和勝義根,扶塵根是指接收外界刺激的受器器官,例如眼球,而勝義根則是指比較高級的器官,例如視神經、大腦等等。
心識則分為許多個,一般我們可以察覺到的、認識到的,有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和意識。
佛教認為,以上這幾個心識的升起,必需要有許多外在的助緣才能升起,例如意識,要有意根的作意,阿賴耶識流注種子,然後還要你的勝義根功能正常可以運作,也就是你的大腦沒有受到破壞,意識才能升起。
所以注意到了沒,佛教的說法是,意識的作用要有許多助緣才能升起,這些外在的條件不成立,不具足,意識就無法升起。所以意識的出現,還是需要物質的大腦配合才能成立。
因此意識是會斷滅的,不是永恆存在的,當這些外在條件的助緣消失,意識也就消滅了。
所以佛教不認為有一個永恆不滅的靈魂(我)存在,佛教是非我(無我)論。
但是和唯物論者不同的是,佛教認為確實是有這麼一個精神體「意識」的存在,他只是必需要大腦健全才能升起,大腦健全是他升起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們觀測到大腦的生理活動會影響心理,但是不是說就完全沒有這個精神體,只有物質的大腦,只是我們觀測不到這個精神體,只能看到現象界的,表面的物質作用而已。
看到這裡,我們會以為佛教是心物二元論,不過再接下去,佛教說但是有一個心識,祂不是我們每天認識到的、察覺到的那個意識,或者是潛意識,這個心識是我們從來不曾注意到的,被我們忽略掉的。這個心識不是依附於其他條件升起,祂是自己本然存在的,而且祂是其他一切心、物升起的「本因」,萬法的起源。
所以歸結到最後,就變成是完全唯心的,只是在現象界,確實是有心、物兩種現象在活動。
這是佛教的看法。
回過頭來說我認為比較重要的。
那就是,當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關鍵,認為某些假設是理所當然的。
例如,我們閱讀一篇科學報導,說植物有種種的情識反應,我們可能會無法注意到這其中最關鍵的一點
表面現象 -> 推論 -> 好像是有情識反應
這個推論,我們沒有辦法察覺到這是一個推論,我們會直接肯定
表面現象 -> 就是有情識反應
我們沒有辦法注意到科學研究的範圍,科學研究的方法,它只能研究哪些部分,觀測到哪些現象,而哪些問題卻是科學所無法觀測、研究、解答的。
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們選擇「相信」科學,「好用」的科學,相信科學的力量可以解答所有的奧秘,相信只有物質、現象界的科學檢驗,才是可以相信的證據。
就如同只相信宗教信仰的人,他們選擇只相信宗教的說法。
同樣都是相信,只是每個人做了不同的選擇。
我們只是在相信,我們所「相信」的選擇。
我覺得可以認識到這一點,以後我們就可以認識更多,深入瞭解更多,包容更多種不同的見解和說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