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佛教比近代的生物學研究要早很久出現,從佛教一開始,就一直是這麼說的,這並不是後來因應生物學的研究,才改良編造出來的理論。
佛教從一開始,就沒有生命的定義,而只有有情的定義,而植物並不是有情。
佛教的有情,範圍非常廣,比生物學上的生命範圍還要廣大很多,前面提過,就連沒有物質身體的眾生,也是有情(無色界的眾生都沒有物質的身體),就連能聽能看能嗅能嚐能觸的功能都沒有了,也還是有情,甚至就連能思維的意識都沒有了,連喜怒哀樂都沒有了,也還是有情。
所以有情的範圍,比生物大太多了對吧
有情生和無情生的不同,在於無情生例如植物的物質被消滅了以後,就分解為極微的元素,就什麼都沒有了。然而有情生的肉體毀壞以後,還有一個不肯被消滅的精神體存在,他不肯消失,他執取這個能看好看的、能聽好聽的、能吃好吃的、能走能跳能跑的,能在這個世間運行,執取各種各樣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