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前言]前幾天無聊看到一堆迷惘無知的人為了提昇它的電腦,再那邊發表如何超頻,錯誤連篇看不下去隨便打了幾句,沒想到就寫了一些,我自認文筆不太好(其實是懶),也不打算寫什麼教學文章,也沒那種空閒,最近很忙,故此這個標題是建議跟說明,專門給新手的,老手就免了吧!Maybe can give someone help,It's my honer!!
要做超頻的動作,通常一堆人只會照抄,沒有顧慮到其實狀況不一樣,玩超頻的周邊的散熱一定都買一定等級以上的,還有Power Supply也會選購足瓦好的品質的。
先說CPU的部份:
CPU分兩家廠商,Intel跟AMD,不管是哪一家,超的方式大同小異。
散熱器如果原廠的不夠力,或是想要大超的人,我建議先朝空冷頂級下手,不要省那幾百塊,散熱器可以沿用一段時間,想超頻要先給吃草,不然馬怎會跑??(以前XP核心是thouthbred中譯純種馬 )
原廠散熱器適合小超+機殼對流做的不錯的,如果怕壽命減少,那你要考慮的不是工作頻率的問題,而是溫度問題,溫度會使壽命成平方反比的比例減少。
想選購大型散熱器,我建議
Thermaltake Sonic Tower
Coolermaster Hyper 6+
這兩個為首選,因為他不太需要機殼的對流,本身對自己就很夠力。
利民的XP-90跟120系列個人比較不喜歡,因為這個會吹向主機板,如果週邊對流好那吹出冷風沒話說,週邊很差的話吹出熱風,對於主機板是一種傷害,增加上面元件的溫度,不要小看那個溫度,通常破百是很輕鬆的事情。
另外CQ8系列沒有用過不予評論,我只覺得東西品質這麼粗糙,散熱能好到哪裡去....
再來就是CPU本體了,CPU本體超頻我分成兩部份,Intel跟AMD的產品分開說明。
Intel:
目前不管是775還是478大體上都適用這種方法,我這個主要是478的作法,775的只是細節不同,原理相同。由於Intel CPU除了ES版本之外,鎖倍頻鎖很久了,所以唯一能調整的就是外頻,我們的目標是穩定超頻不是測試超頻,超頻注重Cost/Performance,所以買當然是要買賽揚來超啦!目前賽揚D相當超值,國外超頻注重版本,目前E0版核心溫度較低之外,也較能有極限頻率。
賽揚D是533外頻,也就是133*4(QDR),我們希望把它調整到200*4,也就是800外頻,前提是主機板要有這樣的支援能力,我的建議是超值的配法是賽揚D配上Intel晶片主機板,搭配散熱器後,可以比的上買了正Pentium 4的CPU幾乎一樣的效能。
記憶體要到主機板裡面把他調成133,為什麼呢?各位請使用Lavalys Everest v2.20去看就知道了,在左方主機板--->主機板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前端匯流排跟記憶體匯流排的頻寬,所謂的同步超頻不是指頻率同步,正確應該是指頻寬同步,這樣才有意義。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同步頻寬。
調成133之後,再去拉高外頻,讓他CPU跑200外頻,記憶體跑DDR 400,也就是200MHz,會使用這種降成133外頻是因為我使用P4P800-VM這張主機板,這是一張小版子,沒有辦法調整CPU外頻跟電壓,所以先使頻寬同步後,我在進入Windows裡面,使用軟體調整外頻,這時候CPU跟FSB頻率會同步上升,這樣子你會發現可以跑出很好的效能,花了人家一半的錢,只差他一點點點,如果頻率超的比L2=1M的P4還高的話,甚至可以效能更好,L2也是有頻率的,小L2可以靠著更高的頻率來達到補回來的功效。
AMD部分:
目前最超值的CPU就當屬這一個啦,還有商家在炒作價格呢!754平台的Sempron 2500+跟2800+是目前當紅新星,超低的價格卻可以超到超恐怖的頻率,打死一堆買DTR CG L2=1M的玩家。
AMD的CPU目前由於內建記憶體控制器於CPU內部,所以前置匯流排這部份稱為HTT,我們不是來探討電子原理的,我也不打算講這些,所以知道一下就好。
目前AMD的CPU都有兩個特徵,就是Frequency ID跟Voltage ID,這是什麼呢?其實這就是早前用於K7 Mobile系列的技術,就是可以動態調整頻率跟電壓,這兩項特徵組成了Cool & Quiet這個令人滿意的功能。可以減少功率消耗及溫度在你沒有大量使用的時候,也不算創新,但是好用的功能。這個有什麼用哪?那就是雖然最大倍頻不可以調整,卻可以向下調整倍頻,所以超頻就看這裡啦。
AMD的系統比較著重於記憶體時序的長短,所以頻率較不是重點。會這樣說是因為TCCD是韓國貨,個人很排斥他們那種卑鄙的手段,而且兩條價格也是很貴,不划算。並沒有增加超多效能,不如把時序逼緊來的有效。
在超之前要了解一下CPU的狀況,做個小整理:
Sempron 2500+ 為200*7 L2=256K
Sempron 2600+ 為200*8 L2=128K
Sempron 2800+ 為200*8 L2=256K
Sempron 3000+ 為200*9 L2=128K
Sempron 3100+ 為200*9 L2=256K
上去的我不打了,詳情請上AMD官方網站查詢。
在上面就可以發現,由於頻率可以超,L2沒辦法增加,所以大家才會買2500+或是2800+,而我個人傾向2800+,因為300*8=2.4GHz,比起來大約是939的2.2GHz L2=512K,當然價錢差不少,買3500+相當不划算。
買了之後,還有一個問題,K8的通用匯流排是Hyper Transprot 2.0,是以HTT的頻率乘以HT倍數,要先查明主機板的最大HT頻率,否則HTT上去的時候HT也會跟著上去,沒做調整的話就會造成CPU上的去,週邊當掉的情況,一般來說754的都是4X,也就是800MHz;1600MT/s。939的是1000MHz,最好不要讓他超過這個上限,所以必須先對這裡做調整,把原本BIOS裡面4X降成2X,因為300*2=600MHz,好像有2.5的選項,那就用2.5的,用3的話300*3=900MHz爆表了,這個東西調低不會影響多少速度,根本用不到那麼多,所以別擔心,那個差異性是非常小的。
記憶體的話請先不要去動它的預設參數,先讓他跑預設值,等下再來調整。
接下來的話,就是要讓記憶體降頻了,假設買的都是只能DDR 400的記憶體,那超過非當機不可,只能降記憶體頻率,先把它從200MHz調成166MHz,然後開始調整HTT頻率,調到大約245MHz左右記憶體會跑DDR 400,這東西有一個很複雜的公式,反正實際上手就能了解,不贅言了。
如果上面這樣沒問題,我們都是先以預設電壓為主,不建議加壓,如果這樣都上不去,我們已2800+為例,245*8=1960MHz,上不去可以增加預設電壓,幅度大約是0.1V左右,超過還上不去,那我建議認命吧,買到一個澇賽的CPU拉,電腦穩穩用還可以用啦。
如果上的去,那來做第二階段,就是再度降下Ram的頻率,從166下調133,這樣跑到300的時候DDR會跑400,所以就把HTT調下去啦,調成300MHz試試看,可以的話300*8=2.4GHz,絕對比買到939 3000+沒有超頻的人省上一半到2/3而且效能更高。如果上不去可以試試看加電壓,不要超過太多,0.2V以上就要考慮一下了,通常90nm的1.6V已經算很高,再高不建議。
至於939的作法跟754大同小異,不管是AGP還是PCI-E都是這樣的,並沒有影響,原理相同。要超頻的晶片組建議買nForce3或4系列,能夠定頻,VIA的個人不喜歡,有些根本不能定頻,超不動。加上拿著台灣人的心血跑去大陸抱人家的懶趴,當人家的走狗,罪孽深重,念多少耶穌都沒用啦 Sis能見度太低,難買,ULI也是不錯,可以考慮,不過個人還是喜歡nForce系列
顯示卡部份:
顯示卡遊戲部分只有兩家大廠,就是Nvidia與ATI拉,又可以再分AGP跟PCI-E。不過超頻跟這個沒關係,所以沒差。不管是AGP還是PCI-E對於目前根本沒有效能上的影響,所以建議以價格為考量,核心都相同是能差到哪裡去,各位可能不知道AGP其實規範上面可以再同一版子做出兩個插槽,一樣可以SLI或是CrossFire的,只是SLI或是CrossFire只是好看的,對於遊戲效能沒有什麼幫助,有閒閒的小朋友要出走可以考慮 不然一般人還是買張單卡好點比較實際,所以建議不要被規格騙了,PCI-E除非你要7800GTX或是X1800XT的玩家之外,其他沒有一定要買這個,主機板也不用一定要買PCI-E的,AGP的比較便宜又能買到更好的效能。
選卡也很重要,像6600跟6600GT如果你要用15吋的LCD的話,那可以考慮6600超核心頻率,因為1024x768的解析度低,對於記憶體頻寬吃的較少,這裡是指顯示卡的記憶體頻寬歐!
核心要如何分辨好壞呢?也請不要看型號,基本的看法式是看Pixel Fillrate跟Texture Fillrate,這兩個是GPU或VPU的運算能力,約略可以看成等同於CPU的MIPs一樣,是衡量預算的指標,當然還有其他的項目,我們不說的那麼霧煞煞。請用Lavalys Everest 2.20選左邊顯示器--->GPU裡面就有這兩項可以看到。
還有要澄清一點,開管跟超頻是兩回事,同樣可以提升效能,超頻是增加工作頻率,開管是將原本製造時候有問題的屏蔽管線打開,兩者同樣提升Pixel Fillrate跟Texture Fillrate,但是是不同的方法。
GPU有Pixel Pipeline跟Vertex Shader這兩項;前者是負責填入像素,後者是負責成相,也就是把它的形狀繪出。一般顯示卡可能管線預設16管的話,但是晶圓廠生產出來交給封測場測的時候良率不可能99%(還是98%我忘了),有些根本無法運作有些不能在預設條件下運作,也就是可能16管裡面只有12管或是8管可以運作,6個Vertex Shaders裡面只有4個能夠正常成型,那這些東西也要成本阿,所以就把它屏蔽起來拿出來當次一階的賣。其實在市場上面,中低階總是廠商獲利主要來源,當低階需求量大時,比如說需要8管線的GPU量遠多於16管線的,那廠商就會把它降下來變成8管的來賣,反正對他們來說價格沒差多少,所以開管就是賭這部份,或是有些屏蔽的管線只有小小問題肉眼看不太出來的那一種。
超頻跟開管的話,Nvidia的可以使用Rivatuner來操作,安裝完成之後,在底下Drive Settings那邊旁邊有一個小的斜線方塊,按下它之後會出現一排可以選,選取System Settings,就是那一排的左邊第一個,點下去出現下一個視窗。
進去之後第一項就是Overclocking拉,先勾下小方塊,會彈出一個視窗問題,選Detect Now進入下一步,這時候可以拉動那兩條調整頻率啦,上面的是核心頻率,底下的是記憶體頻率,調整之後按下底下Test鍵,通過測試之後就完成啦,想回復預設頻率的時候可以把小方塊勾掉,或是按下Test旁邊Defaults就可以回復。
ATI的我比較用沒那麼熟,很多ATI開管需要硬體開管,不若NV的軟體開管那麼方便,開管部分由於有風險性,加上有點複雜我打的手很酸 ,有需要的朋友請附上相關資訊來問我,我會幫你解答。
ATI的可以用Rivatuner,但是有些卡會不能用,所以這時候我們改用ATI Tools,這套更方便,灌下去你就看到兩條可以調,左邊核心右邊記憶體,套用下去就可以了,也可以存檔,甚至可以把頻率給固定,仿造NV的2D/3D頻率功能,相當強大。我的建議是用ATI官方Catalyst Control Panel版的驅動,不要使用Omega的,相容性會高一點,配上Ati Tools也很方便,詳細細節目前手上沒有ATI的卡,沒辦法說的很詳細,不過這個很簡單,相信摸一下就搞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