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半瓶醋
Master Member
 
半瓶醋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2
您的住址: 松山~
文章: 2,446
承上文∼

最後的肯定

1999年,史蒂芬•金慘遭車禍,倖得大難不死。2000年出版《寫作》(On Writing),頗有為自己一生蓋棺論定,薪傳後人的意味。2002年夏天傳出他罹患老年黃斑病變,恐有失明之虞;到了冬天,他又說要急流勇退,即將封筆了。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顯示長日將盡,時不我與。大師一輩子念念不忘,希望能在美國文學史上立塊碑,好向老校長證明自己沒有糟蹋天分、沒有浪費時間、不是寫些垃圾的心願,眼看是無法完成了。誰知就這個時候,「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竟然宣布,他獲得2003年全國書獎的「終身成就獎」,理由是他的作品,「繼承了美國文學注重情節和氣氛的偉大傳統,體現出人類靈魂深處種種美麗的和悲慘的道德真相」。

史蒂芬•金終於收到請帖了,而且是上台領獎的請帖。消息傳出,美國文學界彷如被捅穿了的馬蜂窩,群情沸騰:不屑者有之,陰謀論以對者有之,鼓掌叫好者有之,爭論持續一個月,從報章雜誌一直延續到頒獎會場。保守派大將,一輩子宣揚「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不遺餘力的耶魯大學教授哈洛•卜倫(Harold Bloom)開砲直斥這是「可怕的錯誤」,因為史蒂芬•金「根本不是個好作家。」「他的作品,過去被稱為『廉價驚險小說』(penny dreadful)。就是這玩意兒,他們竟還相信裡面有什麼文學價值、美學成就,以及啟迪心智的思想,這只能證明這群評審都是白癡!」著名文學評論家列夫•格羅斯曼(Lev Grossman)則在《時代週刊》寫了一篇〈老金萬歲〉(Long Live the King),大力聲援史蒂芬•金。他認為「史蒂芬•金的努力,不但是誠懇的,而且是勇敢的。」「下一個文學浪潮,不會來自高雅處,而是來自低俗處,來自藥房架版上那些用燙金外包、封面軋花印字的平裝本。該幹什麼就幹什麼,繼續讀你的吧。這場變革不會讓聖徒們為之歡呼的。」

聖徒不但沒有歡呼,還當面「吐嘈」史蒂芬•金。2003年11月19日,頒獎典禮於紐約舉行,史蒂芬•金不顧肺炎感染,抱病出席。還花了七萬多美元,大手筆包下六張桌子,邀請同為暢銷作家的好友譚恩美、約翰•格里遜參加,也給他們一張免費的請帖。他誠懇呼籲「在所謂『通俗小說』與所謂『嚴肅文學』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樑。」然而,以《大火》(Great Fire)一書贏得該年度小說獎的72歲老作家雪莉•赫札德(Shirley Hazzard),卻不買這位56歲小老弟的賬,不但告訴美聯社記者,自己從沒讀過史蒂芬•金的小說,還當著900位來賓面前,老實不客氣地說:「就算給我們一份當前最暢銷的書目,我也不認為,我們會從中得到更多滿足。」「我們的這些愛好是嚴肅的,我們有自己的直覺、個性,我們知道自己該讀些什麼。」

結語

在可預見的將來,「通俗」與「嚴肅」之間的文學戰爭,只怕要再繼續相持下去。史蒂芬•金還看得到,但未必還會去淌渾水,與人對罵。畢竟,他也已掙得他最想要的那一塊紀功碑,對老校長有交代了。就一位終身致力寫作,花了30年功夫,寫出40本小說和200個短篇小說,作品被翻譯成33種語言,發行三億本,被譽為「每個美國家庭顯然都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八成是史蒂芬•金作品」的作家,要說這不是「終身成就」,也實在太牽強了。誠如「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主席鮑德溫(Neil Baldwin)在宣布史蒂芬•金得獎時所言:「我們要以更廣闊的角度來看什麼是文學。」假如我們放寬視野,不堅持「作者之死」,而將「寫作的態度」視為文學的最基本要素,那麼,文學的世界或將更為多元富饒,平易近人一些。而史蒂芬•金在《午夜禁語》(Four Past Midnight,1990)序言裡的這段話,也顯得更有意義了:

我依然喜歡好故事,愛聽好故事,也愛講好故事。你也許知道(或在乎),也許不知道(或不在乎),我出版這本和下面兩本書,賺了大錢。如果你在乎,那你也應該知道,在「寫」(writing)這件事上,我並沒有得到一文錢。正如其他自發性的事情一樣,寫作本身是超乎金錢之外的。錢當然是好的,不過在創作時,你最好不要太去想錢。這種想,只會讓創作過程便秘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
現任駐腳地半瓶醋的youtube頻道

粉絲頁--半瓶醋愛講話

想參加別的投票活動請至--搖醋影評合集--投票活動總動員!!!
舊 2005-09-28, 02:29 PM #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半瓶醋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