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台灣自從傳統產業於15年前開始登陸後,因為在台灣基地的空洞化,就無法培養接班的管理幹部。所以五十歲的老經理、協理,簡直成了稀有財。
五、六年前,電子業也移往大陸,依傳統產業的經驗,也會發生管理幹部的斷層。
雖然台商可以培養大陸籍幹部,但是當地幹部的商業概念、價值觀、企業認同、甚至流動性都比不上台灣籍幹部。所謂的五十失業,應該是指那些沒有專業、沒有世界觀,靠排隊排到中高階級幹部的那一群吧!像這種人混到中高年才失業算運氣了,。社會本來就是沒本錢憑什麼混飯吃。本錢足的人,不怕沒地方去的。
比起四、五十歲的中高齡工作者,現在二、三十歲的青年工作者反而比較危險。很大一部份的四、五年級生,當初在學校時課業都紮下不錯基礎。進入職場,又能接受專業知識的鍛鍊,只要不是太混,基本上都有三兩三的功夫。現在的青年人就不是這樣了!一大堆學校在搶學生,有錢不怕沒學校唸,隨便混混就拿到學位。出了社會,又不能進入沒有產業或工廠可以進去接受實務訓練。即使有心上進,也很難在肚子裡裝進真才實料。大不了只能進超商、速食店或賣場搞服務業。像這樣的人力,到了四十歲就沒什麼競爭力了!
自從五年前,出現停滯性通貨膨脹現跡象,有遠見的人早就該節衣縮食,降低財務槓桿,增加儲蓄準備迎接苦日子了。那時候不做準備,現在喊活不下去,能怪誰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