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 Member
|
【精神分裂病--還是妖魔之說?】
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 歐麗清醫師
精神分裂病是精神疾病中最重要且最常見者之一,早在聖經時代即對此病有粗略性的描述;當時因理性醫學知識的不足,人們普遍認為疾病的產生是源自某超自然力量,所以會藉一些宗教儀式和神祇溝通,來尋求暗示性的治療。僅管這個迷思在西方世界已經被打破,但是在國內仍有不民眾對精神疾病不是很瞭解,常常會把它們歸因為鬼魔附身、風水不佳或是被下咒等等,殊不知精神疾病是需要治療,且可以被治癒的疾病。
精神分裂病是西元1911年由瑞士醫師布魯勒提出,(取代了之前早發性癡呆的命名)病患多半於青少年時期發病,雖然這個疾病的形成原因至今尚未定論,但是多數學者能接受的理論與下列所述有關:
1. 遺傳因素㜊畢p父母或是近親中有精神分裂病病史,其子女可能罹患此病的比率比一般人口要高出許多倍,但是臨床上也有病例是沒有相關家族病史的。
2. 腦部某些神經傳導物質不平衡𡢿蕈g非常有名的多巴氨假說便是一例,而現在有更多的發現顯示血清素及其他氨基酸類亦扮演重要的角色。
3. 心理社會因素緾矕螳a庭間不當互動、人格發展的障礙、社會和文化變動所帶來的影響等等。
根據研究資料來看,國內精神分裂病的發生率是千分之二點一,男女比例相當,但男性趨向較早發病,其常見發病年齡為15-25歲,而女性則為25-35歲。一般病程開始時,會有一些先驅症狀例如:個性上的改變,可能變得敏感、多疑或顯得孤僻、與同學疏離、成績表現突然退步、說話措詞奇怪,父母若平時與子女相處時間不多,有時要覺察也許不是那麼容易。接著疾病依序會進展至活動期,臨床上常見的有
1. 個人衛生習慣變壞、儀表不潔、凌亂
2. 不適當的面部表情、情感表露較遲鈍、冷漠、甚至會無故傻笑
3. 舉止怪異如:比手畫腳、自言自語、或有破壞、自傷行為
4. 錯覺與幻覺:其中以聽幻覺最為普遍
5. 在思想方面:被害妄想是典型症狀之一,其他像被外力控制感、思想被抽走或插入…
6. 因思維混亂,在言語表現上易出現答非所問、語無倫次、內容脫離現實且難理解或澄清。
因為症狀已經明顯干擾到平常的功能運作,所以疾病到這個階段往往需要住院治療,若恢復不佳,接下來病況可能進入所謂的症狀殘留期,病患在此期內症狀雖減少,可是情況好好壞壞而漸漸慢性化。不過,以現有的醫療資源和治療經驗,病情敗壞到只剩原始行為的個案已經屬於較少見的了。
精神分裂病在診斷上目前是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第四版的精神疾病診斷標準,有時病患的表現不是那麼典型,就必須觀察一段時間後才能確定診斷。這個疾病主要特徵是:思考內容及思考方式的障礙、知覺障礙、混亂的言行和一些負向症狀,若符合上述其中二項(或者二項以上),持續時間大於一個月;前後病程(包括先驅和殘留症狀)大於六個月,另排除藥物濫用、身體疾病及其他情感性疾患就可診斷之。
精神分裂病一旦確立診斷後,對病患的家屬而言是相當大的衝擊,原因之一是一般人對此病仍存許多成見,常常會用有色的眼光看待他們,覺得他們是危險、暴力且不治的,不少家屬會認為,家中有這樣的病人是醜事所以萬萬不可外揚;部份病人甚至被棄絕、隔離.... 這些舉動只會帶來更多的傷害和不幸!其實這類病人中,經過藥物及其它治療後,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人有機會痊癒,另外三分之一的病況亦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並能與家人一同生活。當然早期發現,積極治療對疾病的預後很重要,而家屬的配合和支持也相當有影響力,絕對不要輕言放棄。除此之外希望社會大眾可以摒除心理的牆,願意多瞭解、多接納,讓病患能有更樂觀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