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hakken
這是一個Framework的問題
整個PC產業,幾乎就在Intel硬體做莊,MS軟體做莊的架構下進行遊戲
遊戲規則是莊家定的,大家進來玩,雖然有贏有輸,只要有人玩,莊家永遠是贏家
就像家用電視遊樂器業界一樣,以前有一家叫做SEGA的公司,技術表現絕不輸當時的任天堂,可是用任天堂的商業遊戲規則,注定要輸。後來的SONY在進入這個市場時,除了技術,也重新改造規則(他與通路、Third Part遊戲軟體公司的關係),所以SONY做莊的局打敗了任天堂做莊的局。
AMD要是老是用Intel的規則玩,當然玩不出規則設計者的手掌心。這個設計規則、做莊,就是商業經營,合縱連橫,打壓對手,在商業競爭的角度來看,有什麼錯;有朝一日AMD與Intel的腳色互換,我敢說AMD也一定會做一樣的事情。
用個人道德好惡看AMD與Intel的競爭,純粹是個人的事,自己想的、喊的爽就好...倒是AMD,若想要在這場競爭中有所斬獲,上法庭打...
|
從 intel 的角度來思考,他當然會合理化自己的犯下的錯誤,忽視法律與公平競爭的存在。
我覺得除了站在 intel、協力廠商、製造商的角度思考外,也要從消費者與 amd 等其他競爭者(像是 wlan, lan, chipset 等) 的角度思考,就會了解產業的結構,的確是像你講的一樣,但這並不是一個好的結構,也過度的把 intel & M$ 給神話了,在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intel & M$ 垮了,隨時會有廠商出頭取而代之,在顯卡市場上,intel 不努力搞 AGP 扳倒了獨大的 S3,並推出 i740,結果卻出了更強的 nVidia,逼的 intel 也退出獨立顯卡市場(只得靠老套用拖拉斯蠶食鯨吞整合顯卡市場),ATi 也壯大起來抗衡,凡而卻加速了顯卡的進步,甚至 nVidia 與 ATi 切入 chipset 市場威脅 intel,誰又曉得哪天台積與聯電產能夠,製程夠好,nVidia 與 ATi 不會去做 cpu 呢?
面對 amd 的競爭,intel 的架構明顯遜於 amd k8 架構一到兩年,雖然製程上領先一年,產量領先更是十倍以上的差距,這樣的優勢,在我看來是 amd 的設計技術小勝於 intel,生產與行銷卻遠不是 intel 對手,且 intel 的決策有重大錯誤,但是規模過大的因素,卻可以完全不受傷害,由消費者承擔啊!!!
至少到 2007 的 meron/conroe 核心架構進步了,改成 4-issue 與 14-stage pipeline,性能與頻率都提高了,但是整體架構還是比現在的 k8 稍差,像是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embedded memory controller, switch 架構的 crossbar,缺乏整體架構上的優勢,intel 仍然要把 cache 加到很大,才能有與 k8 批敵的性能,整體架構要追上 amd 要在等兩年以上囉。
在 amd 方面,我想 k10 應該要加入 L3 cache 到 memory controller 與 crossbar 間,提供 "shared" L3 cache,並增加 memory controller 性能(別的 cpu 或北橋"顯卡"透過 HT 過來存取記憶體時,也能因 L3 cache 受惠,提升性能),並考慮減少 L2 cache 甚至拿掉以減少成本,另外可能核心也要稍做改變,並因應 meron/conroe 增加 pipeline 與 pipeline stage,提高的性能與頻率,修改核心,pipeline 可能也得由 12 提高到 14-stage,3-issue 改為 4-issue 了,另外像是提供 SMT,我覺得很重要的是學習 pm 的 dedicated stack manager 與 Micro-Op fusion,來提升性能與省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