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先生口才跟紅外套李大師有得拚了,替人『思考』並創造『結論』........
Cooler的重量增加,那是AMD改的,我不認為這是『現代』的PCB『強度』增加。相反的,我老早提到愈多層的PCB會愈軟。如果連這件事都不曉得,有點覺得在與沒基礎根據的人討論....
我已經提很多次了:大廠所用的cooler『技術』與『複雜度』比市售品高的多。雜牌零件....您可能非常的不認識我.........腳下就兩顆不同廠出的渦輪被我放棄不用...
我個人有比較過:台製一千二到一千八百塊的市售三款冷凝管cooler與IBM主機附的那種。前三者的重量遠比IBM附的重一倍以上,效果、噪音反而在其下;根本已不是C/P值的問題,而是噪音低、重量輕、體積小、效果佳等等全勝的結果。
您可能了解過IBM衛星廠商為爭取訂單拚的頭破血流的情景。IBM與某個H開始、P結尾的外商完全不同,不會去過份壓擠OEM廠的價格,是以『通過測試』為第一考量。
那個雙T公司是區域性公司、還是國際大廠,有空去看看網站就該能了解;DIY的需求量遠低於這些大廠...國內有不少看似國際級cooler生產大公司,其實不過是五、六人的小公司外加『不定時』向大陸『包』一間工廠來生產....上個月才與cool master的人打交道,沒想到又是一家『行銷』與『包裝』能力一流的『大』公司。
為什麼在體績較小、重量更輕、同樣採用冷凝管設計的產品下,卻有兩極化的表現? 告訴你,就真正擁有冷凝管技術的公司,全球不到四家(台灣為其中之一)。光是適合用來做為cooler的鋁質就超過一百三十多種。位於內湖、東湖、汐止的三家專替CPU廠生產cooler的公司,就幾乎吃下全台這些高檔鋁的進口量。其它小廠要能拿到這些鋁料的成本實在就....
cooler不是外觀『漂亮』、『厚重』就有用....這與『舊時代』不舊時代無關,迷信外觀實為....
此外,小弟不是『大大』,也建議您少用『白痴』這樣的字眼。
不曉得您是屬於瘋狂玩家、還是業務型人物,在此還是祝 你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