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5是玩家期待很久的滑鼠,之前的MX5系最都是用LED紅光(MX技術),但年初時羅技卻出了一隻MX1000雷射技術的mouse,大家就想怎麼不把雷射技術做在玩家mouse產品上?拖了半年才出了一整個G系列的產品。
G1和G7一個是左右通用,一個是無線,都沒什麼看頭,最重要的還是G5,它按鍵比MX518少兩顆,少一顆滾輪後面的切�**銦A還有姆指上的按鍵,這兩個鍵都不是很好按,取消了也什麼感覺。Mouse兩邊做了防滑處理,抓力超強!USB線改成像耳機的繩線,比較軟,不會干擾Mouse的操作,以前還有人專買線夾,把Mouse的線架高以免干擾,這在G5的影響小多了,不過我還是得拿個東西壓著線....
原因是G5底下那兩個超大片的鼠腳,不確定是什麼材質,可能是普通的臘,也可能是鐵氟龍,但在我的Steelpad上簡直像氣墊船,Mouse和滑鼠墊中間好像有一層空氣,輕到只要線動一下,Mouse就會跑掉。G5鼠身是中空的,有附了1.7和4.5克的砝碼各八顆,最多可以塞八顆進Mouse,我塞了1.7和4.5各四顆,還是覺得太滑,但如果再往上提高重量,又覺得手腕開始痛了
聽了朋友的建議,昨晚跑去燦坤買了Mars布質Mousepad,這下子又完全不同了,整隻Mouse的重量好像加大一倍,把裡面的砝碼全部清空還是覺得很重,滑不太動的感覺。剛剛拿了公司的高分子Rentopad試了一下,感覺似乎比較適中,不過這個材質感覺很刮鼠腳,怕過了半年整片鼠腳都被我磨光...
至於精準度等等,我用Q3玩了一下還蠻順手的,和MX518沒什麼大差別,防滑處理、砝碼、鼠腳的加強很不錯,至於核心的雷射技術可能要再玩久一點才有感覺了。反正我已經變成低手,大概也沒差了吧。
剛剛跟朋友在討論關於G5的2000 dpi超高解析度,我們兩人的認知倒是一樣的。dpi似乎是移動一定距離轉化成螢幕上的像素,如果dpi數超高,那代表只要動一點點就可以在螢幕上走一大段距離,但我不了解這在遊戲裡有什麼差別,如果是用超解析度的螢幕,像我自己用2405的1920x1200,可能真的有差(如果有雙螢幕就差更多了),可是靈敏度/解析度調到最高,根本就很難操控了,想像只要動大約兩公分就可以橫跨整個24吋螢幕,連眼睛都很難跟上游標....
至於在遊戲中,一般玩家調整的都是手腕移動和螢幕移動距離的相對關係,而且靈敏度通常設蠻低的,免得輕微的一個抖動就讓畫面跑掉,這樣的話,高解析度有什麼意義呢?是移動比較不會有偏差?還是快速甩動時比較不會亂飄?可能要再用個幾個月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