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發榜 每科平均15分就能上學
8月9日,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發榜了,大學錄取率再創新高:9.99萬填報志願的考生中,約有8.9萬人被錄取,錄取率達到89%。和去年相比,今年考題相對較難,各類組錄取分數都有所下降,其中社會組降了10多分,自然組二、三類降了20多分。
和往年相比,上榜分數線也創新低。一所名為致遠大學的環境資源係,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5門課程總分只需77.4分,每門平均15.48分就可上榜,還有4所院係錄取總分也不足百分。
高錄取率的背後是大學數量的劇增。就在10天前,陳水扁、“行政院長”謝長廷和“教育部長”杜正勝親赴澎湖為離島第一所大學揭牌,這所由澎湖技術學院升級的大學是近期17所由學院、專科改制升格為大學中的一所。至此,台灣由“教育部”主管的大專院校的數量達到162所,加上8所可以頒授專科、學士學位的軍警院校,台灣大專數量已達170所。學校數量增多,規模也有不同程度的擴大,錄取學生人數由1995年的53.4萬人,增加到128.6萬人。院校多而考生少,只有降而求其次,錄取分數線逐年降低在所難免。
隨後的一項調查顯示,島內高達73%的受訪者認為大學生整體水準下降,58%的受訪者擔心自己或子女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更有38.2%的受訪者認同“大學文憑無用論”。交叉分析後發現,學歷越高的民眾認為“大學生水準下降”的比例越高。加上近幾年台灣新生兒出生率下降,更讓人憂心大學的未來。
台灣一家媒體發表題為《高錄取率對低素質教育》的社評。文章說,教育普及雖是教改目標之一,但普及的教育何以與“素質低落”畫上等號?教育改革當年以“松綁”為號召,結果除了高等教育漫無標準地快速擴張之外,教育的內容也開始出現各種帶有實驗性質的改動。近年來,華人世界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優秀人才成為標示地區競爭力的最重要資源。在這樣的時代潮流中,台灣焉能以“每科平均十幾分就考上大學”的教育現象感到驕傲?文章說,這是過去高中教育的失敗,也是未來大學教育的隱憂。
教育改革的支援者則有另一種說法,認為經濟發展到一定水準,大學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應該是“想念大學就有學校可讀”的普及教育。當務之急是大學教育要做一些改變,了解這一代學生的需求,隨時代而變。教授與其抱怨學生素質低,不如看看如何讓學生畢業後能為社會所用,教學的重點不在於教了多少,而在於學生吸收了多少,在於學生為人處事的道理懂得了多少。
當然這些爭論主要針對低端考生,實際上,就高端考生而言,台灣的大學入學考試競爭還是相當激烈的。每年各院校之間、院係之間的錄取分數線都會排名,今年一、二、三類組第一名分別由台灣大學法律系法學組、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台灣大學醫學系自費班摘取。名校名係門前考生爭奪激烈,以魁首臺大醫學系為例,考生平均每科要達到86分,才能踏進它的門檻。
圍繞臺大醫學系的至尊地位,台灣坊間還流傳著許多故事。今年一考生已經在臺大醫學系讀三年級公費,因為公費生在分科時會被指派,他擔心不能進入自己喜歡的精神科,去年底決定重考臺大醫學系自費班,經過半年的準備,終於如願以償。還有一名考生只填報一個志願,非臺大醫學系不讀,結果以501分的高分落榜。另一位考生已經就讀陽明大學醫學系三年級,嚮往臺大醫學系,今年重進考場,考出522的高分,卻在報志願的最後關頭,改填“臺大物理系”,最後超出30多分被錄取,當地媒體稱他為“酷考生”。
當然,熱門院係收費也不菲。從1999年起,台灣“教育部”允許各校彈性上漲學費,這幾年,已經上漲12%,今年又有22所一般大學、30所技職院校計劃提高學費,漲幅在1%至5%之間。調整後,今年公立大學的學雜費每學期為1.26萬元到4.03萬元新台幣(4元新台幣相當1元人民幣),私立大學的學雜費為2.43萬到7萬多元新台幣,而超過7萬元新台幣的5個院係都是私立大學醫學系。這些學校考上不容易,讀起來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