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jor Member
|
2002年喬治盧卡斯開拍「星際大戰二部曲」,開啟了劃時代的數位攝影的序幕,宣告了未來電影數位時代的到臨,所謂數位,在硬體方面,成就了HDCAM錄影機、以及DLP投影機的發展,在軟體方面,結合了CG與後製Discreet Logic Inferno特效軟體等,對數位電影、電視產業將發生革命性的影響,也是我國未來發展HDTV要走的路,但在台灣,這套嶄新的拍攝手法,仍鮮為人知,甚至有些誤解,因此有必要釐清若干觀念。
一般將數位攝影的理解仍停留在家用DV或SONY VX2000的機器上,VX200用在某些電視節目上,其解析度尚可容忍,但用在電影放映上,那麼大的一個銀幕,便很容易看出暇疪。
而新力公司自從發展DV攝影機開始,在歷程了十六年的摸索後,於1997年發表了所謂的HDCAM數位攝影格式,從而開啟了數位電影這個革命性的風潮,然而什麼是數位電影?為什麼是數位電影呢?關於這個問題,我想從探索HDCAM拍攝與35mm film拍攝之間有何差異這點來切入,應該是最適當不過了:
一.傳統電影的拍攝係以35mm film的攝影機加上一部監看的BetaCam組合(如ArriFex),因為film的成像係以曝光為之,所以一定得等沖洗後才得知拍攝的結果為何,所以攝影師、燈光師的經驗以及和導演之問的默契就成了拍攝的成功關鍵;而利用HDCAM的攝影機(如SONY HDW-F900 HDCAM 24P)拍攝,由於其成像係機內半導體晶片組立即將之數位化儲存在一種特殊的金屬分子(Metal Particle)媒體磁帶上,因此導演〞所見即所得〞,無所謂底片沖洗這回事(當然也無所謂膠卷),也就是說在拍攝的當下導演就可以馬上得知其所要的結果,這大大地省卻了來回沖洗、重拍的時間及膠卷的費用,同時也適度地降低了對攝影師及燈光師經驗的依賴及不穩定度。
二.35mm film的剪接後製,通常要透過TeleCine的轉換,才能為時下強而有才的非線性剪接後製軟體所用,對於要融入其它素材及特效時亦然,而於後製剪接完成後也要再經過TeleCine的另一次逆轉,如此數次來回轉換,對於影像失真是個嚴重的問題;而以HDCAM數位拍攝而言,就不必經過這些轉換的程序,直接由後製軟體吃入這種格式的影像來後製。
三.由於是數位的影像,所以可經由目前的網路專線,將在世界各地同時進行拍攝的影像傳輸至後製中心來offline editing,而35mm film則需將沖洗後之再將膠卷底片空運始可。
四.同樣的道理,35mm film有製作毛片的程序,這對於數位攝影而言,毛片與成品無需再起另一個製程。
五.對於不久的將來就要來臨的HDTV,數位電影的HDCAM格式即直接可播送,35mm file則需經過TeleCine的轉換方始可。
六.數位電影透過DLP在電影院播放的品質,無論係影質解析或色彩的演釋,其結果均較傳統35mm file的投射要好上很多,Star Wars II即是一個明例。(喬治盧卡斯選擇的是HDW-F900 HDCAM 24P和 Panavision的鏡頭與附件來開拍Star Wars: Episode II.)
拍攝數位電影所需基本配備:
一、Sony獨家明發明的 HDCAM tape,係Sony獨家開發出來的Metal Particles,具有高密度、長時間、重覆錄製易與不易損壞的優點。
二、HDW-F900 HD
Camera數位攝錄影機,其一台基本造價機身12萬一千元美金,鏡頭約80萬台幣,總價含基本配備約五百萬台幣。目前在台灣尚未出售,只有出租。
三、SGI版的後製軟硬體,其價格,據代理的衛道科技電子報:「利達視聽製作有限公司」的利達亞太創意中心,日前以六千餘萬元,購買衛道科技所代理的Discreet Logic Inferno特效軟體,以做為該公司廣告影片拍攝、MTV拍攝等後期特效處理,透過Inferno以及最新的整合媒體設備,利達亞太創意中心將提供給客戶量身訂作的專案服務和整體解決方案,為客戶實踐完全的創意及驚人的效率。」
四、Barco公司出品,劇院級DLP投影機,Elm R18 Director。造價不明, 新聞參考:「德州儀器(TI)宣佈,NEC Viewtechnology已開始採用其DLP Cinema技術來設計和製造數位劇院投影機,成為繼Barco和Christie Digital Systems之後,第三家採用該技術的OEM廠商。
DLP Cinema是一種以數位光源處理技術為基礎,專為滿足電影產業需求而改良調整的最新投影技術,畫質顯示能力可直接取代傳統膠卷底片。DLP Cinema技術的核心包含三顆光學半導體晶片,稱為「數位微型反射鏡元件」(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上面有1,310,000個微小鏡片組成的反射陣列,可做為光學開關元件,產生解析度極高的全彩畫面。
TI指出,數位光源處理技術可以提供清晰明亮的銳利畫面,能支援各種投影機與顯示器應用產品,自從1996年初以來,數位光源處理子系統的銷售量已突破一百萬套大關。而DLP Cinema則是目前市場上唯一進入商業應用階段的數位劇院投影技術,全球已有超過一百套數位劇院螢幕採用這項技術。
TI相當看好數位劇院的應用商機。該公司表示,自從1999年以來,全球已有超過50,000場電影採用DLP Cinema技術播放,觀看這些電影的人數也已超過500萬,同時其播放畫質也勝過傳統的膠卷底片,這些都證明了這項技術已能大量應用在商業市場中。」
從1895年第一部電影誕生,到了1927年才進入有聲電影時代,1935年才由黑白變成彩色。1990年電影音效進入數位時代,到了1999年,電影才藉由DLP投影技術,進入數位時代。採用三板式DLP投影機來播放電影的電影院目前有多少呢?本來我還以為不多,這次拿到資料,我才發現自1999年6月開始,短短一年半就已經有31家這種電影院。其中美國最多,擁有14家。加拿大有二家,分別為多倫多與溫哥華的列治文(Silver City)各有一家。歐洲11家,德國有三家,英國有四家,法國有一家,西班牙有二家,比利時有一家。亞洲只有四家,其中一家在韓國漢城,其餘三家都在日本,包括東京迪士尼樂園內有一家,東京Chiyoda-Ku的Nichigeki Plaza Theatre以及橫濱T-Joy Higashi。
台灣所看到的「星際大戰」是轉成三十五mm的膠捲,畫質相去甚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