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blacklilith
請問常理判斷是啥意思 
|
常理判斷的意思,就是無須做詳細的分析,僅就客觀的事實即可下判斷。
客觀的事實是:
1)台灣海岸線遠遠超過澎湖。說在澎湖設個司,就可以管理台灣魚民。這太誇張,光是北部宜蘭出海,澎湖怎會知道。
2)那個年代沒有雷達,沒有快艇。如何監控?
3)以元朝的編制,澎湖大概最多只有百人編制,船隻也最多是人力風力,數量更不用談。不可能能管理台灣全部的港口,最多只能管到台南。要知道,古時候夏天台灣的颱風不比現在少,冬天台灣東北季風不比現在弱。以過去人的科技,台灣海峽確實險惡。這種海象,如何設個司就能管全部的台灣漁民?如果說,管到先期移民的漢人,就是管到全台灣,這也太自大了。
4)地理位置。台灣四面環海,以前的人說什麼,拿下澎湖等於拿下台灣。這...只能說,施琅那個年代,根本沒正確的地圖。所以錯把澎湖視做具有過於重要的戰略意義。從這點更可以說明,古中國政治人物對台灣的認識不清,不知道台灣大上澎湖數十倍以上。這是清朝的認知,更何況元朝時代。
5)印象中沒看過元朝有真正派人勘查過台灣的文史。直到清朝才有探勘台灣的官方文史,而到日據時代,才是有計畫有規模的探勘。而在日據時代探勘的人還怕台灣南部一些地方有沼澤晦氣。所以,可見當時台灣之蠻荒。
因此,無論在技術層面,或是現實層面,我才認為所謂"明朝設司,管理台灣漁民"是無法實現的說法。最多應寫成"明朝設司,管理漢人漁民",而且是少數漢人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