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 拖太久了.....
前情提要:
==================================================
被學校開除, 當兵去了, 電腦兵閒閒沒事做, 在PC Magazine上面寫稿, 寫著寫著, 還不知好歹的, 跟高手筆戰起來..........
==================================================
當完兵, 準備找工作了.
其實, 我從退伍後的第一個工作開始, 就幾乎都是在熟人的公司內工作, 我幾乎沒有去陌生公司面試, 錄用, 試用, 晉升的經驗. 怎麼會這樣? 從本篇開始, 我們來回顧脫離學校以後的社會工作經驗.
時間還是要回到學生時代, 我那時就有訂閱國外期刊雜誌的習慣. 國外雜誌的****服務做得很好, 每期最後都有一張回函表, 而每一篇廣告的角落, 會有個編號, 讀者只要在回函表上, 勾選相對應的號碼, 再將回函表寄回雜誌社, 社方會將你的資料轉給****主, ****主就會根據當期刊登的****產品, 跟你聯繫. 當時還沒有Web這種東西, 雖然有初級的網路, 但只能傳送文字. 所以, 通常****主聯繫的方式, 就是將型錄寄給你; 要不然, 就是將你的資料, 轉給當地的代理商.
我對很多產品都很有興趣, 很多國外原廠也都知道我在收集產品資料. 學生後期踏入電腦繪圖領域之後, 也轉向相關的產品. 但我卻發現, 每次去要此類產品的資料時, 最後都是由台灣一家TF公司來跟我聯繫. 後來我才知道, 原來這家公司代理了大量的電腦繪圖產品, 幾乎是台灣的龍頭地位, 甚至連電視台, 軍方, 或醫療使用的繪圖及影像設備, 也都在他們手上.
有趣的是, 引導我第一次接觸繪圖的那家FS日商, 跟這家TF公司在某些市場上有競爭關係, 當時TF為了瞭解FS, 就派人來學習FS的產品. 於是我們就在這樣的機緣下認識了TF的老闆, 而TF也恍然大悟, 原來一天到晚從國外來跟他們要產品型錄的怪人, 就是我這號人物.(說我怪, 是因為我只會要型錄, 從來不買產品; 哪有這種客戶啊?….

)
退伍後, 閒閒沒事, 也還沒想到要做什麼樣的工作. 有天跑去TF閒聊, 老闆知道我剛退伍, 馬上就邀我來上班. 我也沒多想, 就這樣答應了. 所以, 我沒花什麼力氣就找到工作.
TF公司是個怪人大集合, 每一個人都是駭客級的, 大老闆學界出身, 專精研究, 擅長將研究成果商品化. 二老闆主管財務, 江湖味很重, 公家機關招標圍事非他出馬不可; 三老闆帶領其他員工, 拜訪客戶, 擅長替客戶規劃. 底下有人專門寫程式, 而且是那種奇怪的程式; 例如: 原廠的驅動程式沒寫好, 自己就改一個Patch出來修正; 或是原廠軟體缺少什麼功能, 他可以在沒有任何原始碼的情形下, 自己寫一個補上去. 另外一位則是硬體奇才, 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 將市售電腦修改成特殊的規格. 這是個不到10人的公司, 但每年卻可以創造上億的營業額....
由於有這樣的人才在公司裡, 所以TF在外接客戶是無往不利, 他們開出來的規格, 別人想要搶標都很難, 所以很受公家機關的歡迎, 尤其像中科院, 軍情局這種軍方單位特別喜歡, 因為可以省掉別人搶標的麻煩, 還可以避免政風單位動不動就質疑價格合理性, 反正那種規格別人都做不出來, 也無從比價.
我進去以後, 主要是負責系統整合工作, 因為我看過的產品規格很多, 當客戶需求開出來時, 從我腦中可以很快浮現出適用或是近似的規格, 再朝這幾個方向去找解決方案, 由他們動手來修改, 速度上比他們自己整天埋頭苦思要快很多.
那時薪水不高, 只有三萬元而已.
還記得學生時代有一次學校要我們交作文, 題目是:「我的志願」. 當時我已經專四左右了, 對工作有些經驗, 所以寫起志願來, 沒有其他人的天馬行空, 而是很明確的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30歲以前, 月入6萬」. 所以, 退伍後拿3萬元的薪水, 我並不知道市場行情如何, 只是給自己一個鼓勵:「嗯~~不錯喔! 一開始就達成目標的一半了!」.
諺語說: 好的開始, 是成功的一半; 那我已經成功一半了, 應該算是個好的開始吧?
(迷之音: 有這種邏輯嗎?.......
)
不料, 做了一年左右, 我開始對這樣的工作倦怠了, 感覺自己沒有在進步, 或許我太年輕, 也不習慣跟別人協商工作, 或是在工作方面有所妥協, 所以挫折感漸漸產生, 就覺得好像在這裡, 找不到工作的樂趣了.
先前的藝專美眉, 有一位已經進了FS公司兩年, 此時正好公司缺人, 有一位軟體部的主管要移民去加拿大, 沒有人接手. 美眉跑來找我, 問我的意願. 由於我原本就跟FS很熟, 而且當時FS的規模還不小, 門面又比較好看(FS在國貿大樓內, TF則是諉身在光復南路的老舊住宅大樓中), 對當時的我來說, 當然覺得能有機會去FS, 不管那邊工作如何, 心理上總是會比較喜歡公司吧? 於是跟TF老闆說抱歉, 隔月就去了FS上班.
雖然我沒有跟TF三老闆明說我的去處, 但他可能猜到幾分, 基於競爭的立場, 曾私下勸我可否不要去FS上班? 我當時也沒有明確回覆, 只說我會考慮. 現在想起來, 當然覺得對TF很過意不去; 所幸後來我去了FS之後, 在市場上沒有對TF造成太大的衝擊. 到現在, 我還多次回TF去探望他們, 他們也都非常歡迎我回去.
進了FS之後, 工作上沒有什麼問題, 在軟體方面我領先部門同仁許多, 所以沒有遇到什麼管理上的困難. 但是在這裡, 我卻第一次遇到自己不喜歡的老闆. FS老闆跟日本的淵源很深, 本身就是築波大學畢業的, 在日本超過十年時間, 受到當地文化的影響很大. 在他的領導下, FS內部的文化跟日商很接近, 但是也將日本人那種上班不要命, 加班不回家的精神給帶進來了, 給我一種很「不人性」的感覺.
在幾次會議裡, 曾經對公司的技術方面提出一些建議, 老闆基於營運上的考量都否決了. 那時心裡的想法只覺得: 這樣的老闆太沒有Sense了, 不把技術的根底打好, 員工怎麼有好的工具跟產品去應付客戶呢?
當然, 這樣的想法, 現在看起來, 是很幼稚的. 若是把我換到當年的老闆位置上, 說不定我也會做出同樣的決定. 我果然沒有什麼社會經驗, 也沒有商業營運的經驗, 別人看得起我, 純粹是因為我在技術專業領域的表現而已. 雖然已經有不少工作經驗, 但在商業方面, 還是個小學生.
對公司的不滿, 其實存在每個員工心中, 只是大家沒有說出來. 後來公司在內湖買下新的辦公室(那時明水路剛剛開通), 偏偏遇上業務推展不利, 現金週轉方面有些問題, 於是老闆就更加的緊縮資源, 更加搾取員工的精力與時間, 試圖平衡公司的營運.
在這樣的改變下, 員工積蓄的不滿, 開始爆發出來了. 但是大家還是對老闆很敬畏, 所以這些抱怨並沒有往上發展, 反而是在同事之間開始擴散流傳. 幾個月之後, 同事之間漸漸形成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氣氛, 失去了對公司的向心力.
當時公司雖然在賣產品, 但是大部分客戶也會委託公司製作多媒體內容, 而公司一直將內容製作的功能, 視為一種產品的附加價值, 通常被拿來贈送, 而不是獨立的營收服務. 這種作法, 讓負責製作內容的團隊, 感覺到自己在公司內的價值被貶低了, 相對的對公司的抱怨也比較深切.
那時候, 也不知到怎麼回事, 我似乎天生就很容易被人家給推到檯面上去, 又可能家父的事業還算成功, 所以幾位好同事之間, 開始逐漸醞釀一種想法:「自己出去開公司吧!」, 大家不斷的遊說我. 因為我們都很熟悉市場, 知道客戶在哪裡, 加上大家對自己的各種專業能力都很算有把握, 也跟客戶很熟, 如果自己開公司, 以市場狀況, 應該會有接不完的案子, 足以養活這群人吧?
這個想法, 後來付諸實行, 但卻讓我學到一次慘痛的教訓!! 人生從此改變…..
(迷之音: 你早就一直在變了, 還能怎麼變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