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darkangel
L 大似乎並不清楚在下所要表達的重點,在下提過在下所提的都是老生常談,在下所希望的是各位大大提供人生經歷,而不是書本上的知識,書上有的,我們自己去看就有了,何必來討論?
在下一直認為,諸位大大所謂『溝通』的前提在人和,很多事情說再多,都不如『自己人』這三個字圍成的圈圈,而更重要的是這層關係不是我們自己認定,而是由外人(通常是你的上司)所認定的,如果您今天不被劃到『自己人』的這個小圈圈裡,儘管您有如晏子再世舌燦蓮花,由下往上的溝通效果常常不見預期,反之您被劃入這個小圈圈之後,就算您不善言詞,一樣會被視為剛毅木訥,孔子常視顏回為自己的傳人,難道子貢『巧言令色』遊說諸國的溝通能力會輸給顏回嗎?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往往不是科學分析所做得到的,也不是簡單的一條線就能區分清楚的。
|
我用一條線來比喻
是為了讓一般人知道上司怎麼看下屬 怎麼認下屬 怎麼用下屬
對於下屬 這一條線 其實還有一種更難聽的講法
就是你根本連線都沒有資格知道
你今天會說小圈圈的成員不是你決定 是外人決定的
那您就不理解我所謂的一條線了
更別說去踏過那一條線 或是自己畫線的可行性了
基本上 我同意您最後一句話
我只能說 都是人治
是人 就會改變
只是您有考慮過影響改變的因素嗎?
上司不喜歡你 你暸解不被喜歡的因素?
雖說這些是書上一定有的
但是您確定您在看這些事情的時候
能保持著兩個重點
A 採用第三者的心態 或是退一步來說 各打五十大板的處理心態!
B 永遠別說NO , I can not do this! Or this is not my type(style)!
很高興您在職場上瞭解了有"小圈圈"這種事情的存在
但是您是傾向於積極加入?消極排斥?不爽抱怨呢 還是試著去分析然後接觸?
您有對您工作環境的上司 同仁 公司遠景 可升遷地方 可使用在別的領域的經驗 有所研擬嗎?
或許是科學分析 或許是直觀判斷 但是您曾想過嗎?
為什麼去面試之前要投履歷? 而公司有對您出示過"它"的履歷嗎?
這些是老生常談沒錯 但是您可以告訴我
在您週遭的同事生日是幾月幾號 是否婚嫁 學經歷呢?
或許您知道 或許您不知道
我想說的是 把觸角放深放遠一點 絕對不是一件壞事
也唯有把自己的主觀態度減低 才能看見應該有的心態
PS 我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