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mdm兄如是說:
好文~不過我想請教一下,公司本身能發展的價值在哪?
近來30年左右,當所有人發現與其從外部獲取更多的發展與前景,倒不如從內部節省資源著手還來的快速。於是所謂的企管便成為顯學,
第一個他是可以及時碰觸的:本身就是企業體的經營者,對於這些老闆來說,從自身下手總方便過於對供應商與顧客的方式改良。第二個就是在制度面上,本身就是可以控制的,公司的條文基本上只要不犯法,什麼鬼條文都寫得出來(當然私底下幹出非法的事情更多)。
我常覺得台灣的企業為什麼會淪落到這種不上不下只吊著一口氣的狀態,原因大概就是在於被這種半套的企管學所造成的。只見到管理當中的實體資源精簡,卻無法看到當中的文化與學習,知識間的價值。於是老闆跟主管只會在開不完的會議當中喊出永無止盡cost down與虛有其表的"創造價值",但是真正花在那些應該作的事情的心力又是多少?真正顧及到顧客了嗎?有想到怎樣才可以做到跟德國人的生意一般的長久遠固嗎?有沒有跟日本人一樣嚴謹的服務態度與承諾呢?有沒有跟美國一樣講求創新與多方貿易的自由精神呢?有沒有做到跟荷蘭一樣具有眼光四處拓展貿易空間的勇氣呢?有沒有辦法如法國將自身的文化昇華為更高的資產對外做出銷售呢?
沒有。我看到的大多是口頭上的slogan跟從古至今的僵化思想,嘴巴講的是一套,面對員工時又是那一套奴隸制度與矮化,根本沒有所謂的公司永續經營的實質精神。
我倒是很樂意去一家具有真正管理的公司做事,不管是不是個掃地的小弟,那樣的精神與氣氛才是真正的企業應該具備與擁有的,也是真正的永續企業的精髓所在。
台灣呢?每一家都說要做出自己的品牌,但是在砸大錢做出自己品牌之前,有哪一家真正想過企業該擔當的責任與精神在哪?該怎麼去把管理當中的精神給分享與落實到員工身上?還是永遠把員工當成棋子,反正在台灣源源不絕的資本主義市場與過渡吹噓的緊張感當中,資方永遠是受益卻又表露自身哀苦最明顯的一群。
台灣的奇蹟正式建立於此,不是管理。是台灣每一個勤奮的雇員,用過度的,低效率的時間去拼湊出來的。
但是上帝是公平的,每個人一天只有24小時,難道上帝會多給台灣人再多一小時以提升我們的競爭力嗎?
我極度懷疑。
raytracy兄回應:
我想, dmdm 兄的觀點也非常值得參考, 您道出了台灣企業的現況與困境, 是非常值得企業經營者深思的. 這當中, 文化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而文化又跟教育有關係, 所以這個題目太大了, 小弟沒有才能可以論述, 希望能有視野更寬闊的高人, 能夠指點一二....
norman65兄的回應:
引述dmdm大大說法:
台灣的奇蹟正式建立於此,不是管理。是台灣每一個勤奮的雇員,用過度的,低效率的時間去拼湊出來的。
這句話小弟也能認同...
所以現在很多產業為了減低成本,都要西進內地....
印象中看到 台灣人的痂班時間是很多國家中數一數二的
現在的工作環境,真正會給加班費的少之又少
或許這樣 大家開始覺得 每個人所作的與所得到的報酬不成正比
老是有種一個人被當成五個人用 漸漸地誤以為自己的重要性提升,
演化出所謂的大頭症吧?!
不過dmdm大大的問題,可能必須要從整個社會與國家宏觀的角度去思考....
範圍有點太大 無法一語道進吧...
以前老闆都會說 公司要生存下去 就是要獲利
有獲利 公司才會生存下去 妳才會有工作啊...
這或許可以說明 每家公司都要COST DOWN吧...
或許這也是中小企業本身的限制?
本生成本的限制,獲利為前提,管理或其他的都是次要
畢竟要先活下去(拿出MASLOW的需求理論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來套用... )
這樣或許可以解釋現在企業界的困境吧...
另外一個觀點就是 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距離 永遠不是短時間可以解決的..
台灣的管理制度大多是參考歐美的制度 但是歐美的管理制度在台灣落實不全
卻也不太能適應東方的文化,
反觀是日本他們確有依照自己的文化來建立自己的制度,
有些卻也成了許多歐美制度有缺點時的救贖...
台灣是否能創造出自己的管理制度?
至少現在課本裡還沒有看到...
或許有吧
大家交流交流
lucses兄回應:
我同意您的看法 但也反駁您的看法
台灣的企業 面對的情況比較特殊 我不得不這樣說
畢竟 在市場跟主事者角度來看 真的要做出所謂的"人走意不走 改朝不改志"的公司
對台灣市場來說還是件比較有難度的作業
小弟正想看看 台灣是否還會有儒商的出現
dmdm大大繼續說:
想先說的是,我並沒有用一種『永遠的』立場。把古老的時代一直延伸到現在;
台灣過去本來就是靠著這樣的方法去達成今天的成就,這是無可否認的鐵證與事實。
好,但是現在整個世界改變了,以前是別人懶,台灣人勤勞,所以台灣可以贏,可以薄利多銷。
但是現在呢?別忘了後面還有一個中國大陸,人更多更便宜比你我更勤勞,因為他們想錢想瘋了(我講的是事實)
那現在的台灣大部分的製造業老闆呢?當然是先關台灣廠,沒關掉的就威嚇員工乖乖聽話,有關掉的移到對岸去,更便宜更廉價的人力就在那邊。沿海變貴了,往北,往四川重慶,甚至慢慢的往中西部移動......天曉得哪天我們可以見到made in 新疆的產品。
我常看到很多大老闆談的是知識管理,創造附加價值,搞得連我家外面的小狗好像吠起來的聲音聽起來都很像是"KM"。問題是你的slogan可以執行到多少?以最近國內崛起不久的某Q公司,我看到他談論附加價值的時候,總覺得比當初的施先生講的更空虛了。
重點是,台灣的公司真的改變了嗎?真的準備好要朝這種方向走去了嗎?
我們依然看到舊的架構舊的思維舊的方向與舊的主管,換上了另外一套光鮮亮麗的西裝作著類似的事情。
施先生其實講過一句很不錯的話:不換腦袋就等著被換掉位置。但是以華人的不下台主義來講,有多少人是真正擔起責任去做出承諾,又有多少是明降暗升的"特助""資深經理""執行長"跟最為可笑的"知識長"呢?
前面幾篇也講的很好,台灣最擅長的就是"me too"的功夫,但是有時候一些靈魂就是學不來的,以整個社會的教育來講也太龐大了,我在此就縮小範圍到企業的方向好了。
企業除了善用資源(指可以利用的一切)去製造出產品服務以產生利潤之基本功能之外,企業與員工的互動關係更是會成為影響其本身立足與長遠競爭力的重要關鍵,身為企業主除了達成防弊的消極管理層面之外,更應該利用槓桿原理挖掘出員工本應該發揮或者是尚未發揮的潛能,以達到win-win的效果。
我們可以見到國內的一些銀行較早採用這些制度,包括新進行員必須在時間之內考取某些證照與資格,在某一方面這樣的作法不僅可以確保員工具有知識的適時性,也可以趁機加強整體企業的總生產力(當然其中需要有轉化,以後再提)
企業主為何從提供一些bonus給那些在職時考取證書與特殊技能的時期,逐漸演化到現在變成"must to have"的脅迫結果呢?這當然不是有如表面上那種『社會潮流』的簡單道理。輿論所造成的風向球影響正是企業最佳的良伴,在這樣的結果之下,企業主當然可以光明正大的明命職員必須去考取這些所謂的證書。
證書普及化的結果並不一定都是人人的水準都提升----這是在考試制度完善,在傳訊效應之下可以完整的表達出時,才可以達到的附加效果。當證書變成人人必須擁有的基本資格時,他的市場價值必然會下降,會有更多良莠不齊的人員也藉著這樣的機會取得資格。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討厭那些滿街跑的"理財專員"。看看他們的背景就知道,所謂的理財知識與背景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當市場同化性的結果之下,我們往往會在享受到那些宣稱的優點之前,就會先嘗受到苦果。
lucses兄回應:
若是每個主事者都能這樣看就好了
您的看法很精闢
dmdm兄繼續說:
真是抱歉,我覺得我也離題了。
在這邊我推薦你看一本書,
如何訓練一隻兔子
我相信你看完了就會有更深的體會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