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k500
Major Member
 
k500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3
您的住址: 宜蘭
文章: 161
.同情理解取代盲目責難

不去談草莓族的社會成因,就不可能有同情的理解,而把年輕人工作難找的責任,
簡單歸咎到他們個人素質的問題。

六、七年級生另一個常被點名的草莓族現象,是「罵不得,難管教」。換個方式來
說,其實就是「不服從權威式管理」。現在台灣政治走向民主化,學校教育走向民主化
,家庭教育也走向民主化,企業無法自外於這樣的大環境,主管就應該學習新的管理
模式。權威式管理受到挑戰,是主管自己出了問題,不是六、七年級員工有問題。

.向現實投降妥協的一代

(3)勿把草莓族當成六、七年級生的全稱。事實上,沒有任何一個世代,像六、
七年級這麼兩極化,不論能力或態度都如此。他們的碩士比例居各世代之冠,但不少大
學生卻只有國中程度;他們不乏養尊處優的草莓族,卻也有更多人充滿危機意識,知道
現在新鮮人行情差,不管工作再怎麼苦,薪水再怎麼低都願意接受。

正如G. H. Elder在《大蕭條的孩子們》(Children of the Great Depression)
這部經典著作的描述,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對年輕世代最明顯的烙印,就是價值觀轉
成極度的現實主義,他們對人生的最大期望,在於掙取一份有保障的收入,變得非常能
吃苦耐勞,並把工作看成人生第一要務。台灣經過這幾年苦日子,六、七年級生也開始
出現同樣轉變。

不只是我自己的感覺,不少主管級的朋友也都提到,他們手下有些年輕部屬,認真
打拚的程度及配合度之高,看在眼裡實在不忍心,也有些慚愧,回想自己還是菜鳥的時
候,也沒有這麼認真過,好在自己「早出道十年」,否則如何能忍受這種操勞?朋友們
的共同感覺是,前幾年確實經常遇到令人傻眼的草莓族部屬,但這幾年已有所改觀:年
輕世代的憂患意識變得很強烈,唯恐失去工作;而社會對年輕人的負面偏見加深,更讓
他們失去自信,唯有加倍賣力,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薪水減半,工作加倍

媒體有關草莓族的報導,都在傳遞「員工囂張,主管受氣」的印象。但事實真相
是,在國內就業市場上,六、七年級差不多快要淪為最弱勢、bargaining power(談判
本錢)也最差的族群。一位人資界的朋友告訴我,他所接到的履歷表中,有些社會新鮮
人甚至乞求8,000元月薪即可。新鮮人的勞動條件不斷惡化,「薪水減半,工作加倍」,
成為年輕世代的夢魘。我還聽過到一個真實故事:某位主管定期公告收到××封
履歷表,警告手下的年輕員工,誰要是不聽話,外面已經有××人在排隊等著接你的位
子了!(這不正是馬克思的「產業預備軍」理論的現代翻版嗎?)有太多六、七年級
生,淪為高學歷的廉價勞工,而且被吃得死死的,任操任勞任磨,如果還要被扣上「草
莓族」的帽子,雇主未免占了便宜還賣乖吧!

.理直氣壯的剝削藉口

草莓族已經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在實際影響六、七年級生的命運。它成為雇主理
直氣壯、赤裸裸剝削年輕世代的合理藉口:「你們素質這麼差,我雇用你們已經是施恩
了,憑什麼跟我談條件?」

台灣已經進入「薪資破壞」的時代,你或許渾然沒感覺,因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
都是六、七年級的新進員工。你知道過去幾年內,有多少行業的新鮮人起薪被腰斬?有
多少行業的起薪逐年打八折?有多少行業的起薪倒退回10年前的水準?在中南部地區,
甚至有些新鮮人的實質薪資,已跌到法定最低基本工資之下!容許我給媒體朋友一個忠
告:在處理六、七年級生的題材時,希望以哀衿之心,多瞭解他們的痛苦,不要把他們
妖魔化(demonize),成為剝削的幫兇而不自知。

.年輕人失去夢想的勇氣

我認為,台灣年輕世代最深的隱憂,並非草莓族現象--如果草莓族意味著和職場需
求脫節的話--而是恰好完全相反,在於他們向現實就業壓力集體投降,失去了夢想的勇
氣,不敢再為理想去冒險,只想找一份安穩能糊口的工作,徹底庸俗化、現實化、短淺
化。

當我看到政府將「就業學程」引進各大學,以打通學校與企業間的「最後一哩」
(last mile);當我看到年輕人從學生時代,就紛紛有計畫地打工實習,為日後找工
作鋪路;當我收到許多高中的邀請,從就業市場觀點提供高中生選組的建議時,我的心
情是很複雜的。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要追求宇宙的精神」,這句曾經響徹雲霄的學運口
號,在當前青年失業率高漲的時空下,像是不切實際在唱高調;誰都不能否認,協助學
生順利就業,已成為大學教育不可推卸的基本責任。但儘管如此,我相信有一個道理並
沒有改變:如果大學完全為就業市場服務,如果大學生讀書只是為了找工作,完全現實
功利主義化,將對台灣長遠發展極為不利。

.集體庸俗化的危機

Robert J.
Shiller在《新金融時代》這本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見解。他指出,面對經濟風險時
,人們往往做出保守的決定,寧願放棄潛在的機會,以避免失敗帶來的衝擊。教育就是
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因為害怕失業的風險,大學生會選擇主修最安全的科目,而不敢選擇
最能發揮自己才華的特殊科目。Robert J.Shiller強調,這種避險行為,將造就出一大群
成就不高的年輕人,更將使社會缺乏積極求新求變的精神,嚴重挫傷整個社會的創造力。

「高風險才有高報酬」,是所有投資的通則,金融商品投資如此,自我教育投資也
是如此。看到這麼多優秀的年輕人,爭相報考「鐵飯碗」的軍警學校;看到對數理毫無
興趣的高中女校生,大批選擇就讀理組,我很憂心在失業的威脅下,年輕人變得目光短
淺,一心只想學習當前的熱門專長,進當前最熱門或較有保障的行業,放棄了青雲之志
,不敢鼓動夢想的翅膀,冒險追求更高成就。這不但是國家社會的損失,也是他們個
人無可彌補的損失。有朝一日回顧自己當年的選擇,因為貪圖安穩而放棄理想,就這樣
庸碌過了一生,將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讓年輕人活在希望之國

我非常推崇村上龍的《希望之國》這部小說,扉頁開頭第一句話就寫道:「這裡
(日本)五花八門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希望……」書中描繪日本經濟持續沈淪,年輕人
的生涯道路崩壞,從小被教導的「考進一流的學校,進一流的公司做事」,完全失去了
意義,因為即使一流企業,也在拚命裁員,而學校也不能再為年輕人做什麼了。這終於
演變成中學生大規模集體棄學,青少年用自己的方法尋找出路。其中一個叫做ASUNARO
的團體,透過網路操縱日本金融,攫取驚人財富後,帶領數十萬名青少年集體遷居北海
道,在那裡建立他們的烏托邦獨立王國。【(因此這本書的全名是《希望之國的Exodus
(出埃及記)》】

多給年輕世代一點機會吧,讓他們在希望的國度裡,有夢想的勇氣和自信。比起上
一代,他們受過更高的教育,有更寬廣的國際觀,更多元化的創意,資訊運用能力也更
強。請拋開草莓族的成見,學著多欣賞他們的優點吧。還記得大嘴妖精的故事嗎?企業
和媒體的朋友們,大家共同來吃掉年輕人的惡夢吧!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Career就業情報330期雜誌『年輕世代出頭天』

資料來源:Career就業情報
 
舊 2005-07-04, 04:30 PM #2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k500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