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erikson
Junior Member
 
erikson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pr 2003
您的住址: 嘉義
文章: 765
為什麼我們抄新聞?(中時的投書)

這是昨天看到的投書,而我本身也是唸傳播的,(不過還沒走出校
門)。常在此區看到一些網兄說媒體亂象及從業人員素質問題,其
實很多我也深有同感,但無力可回天,我也對我的未來非常懷疑,
指導老師也只能安慰地說,要相信自己,而許多學長姐都很努力地
做到"專業"。

只是,我們都還要更努力,不然就是逃避吧!

---------------------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5/06/27
為什麼我們抄新聞?
【陳秀鳳】
  拜讀彭芸老師在中國時報「名家專欄」中,批判電視記者「抄」新聞,而不「跑」新聞的陋習,作為一個在這個圈子工作十四年的電視新聞工作者,我有認同,有無奈,有無力,也有更深沉的自省和期許。
  在台灣,不管是否受過正統的新聞教育,也不管曾經有過多麼遠大的理念和理想,一旦進入電視新聞圈這個大染缸,而且還要活下去,不「抄」新聞,幾乎是無法滿足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這隻大怪獸的血盆大口。
  因為,全新聞頻道的新聞永遠餵不飽,於是記者被律定,早上一則,下午二則是最基本的「產量」。電視新聞不同於平面媒體,有些資訊只要打打電話即可,它的採製流程幾乎都在跟時間賽跑,在大環境壓迫下,在強烈的時間壓力下,坦白說,報紙,周刊就是最好的「參考」對象!
  不必談什麼美國,更不必談什麼CNN,這裡是台灣,這是台灣的電視新聞環境!你問我為什麼不「跑」新聞?為什麼「跑」不出有深度的新聞?我會告訴你,因為我們沒有肯「養」這種記者的電視媒體老闆,甚至沒有肯「看」這種新聞的足夠觀眾;在現今這種惡質環境下,曾經有這種理想的電視記者,如果不是早早退出轉行去,就是「升官」做行政職去。
  於是你看到的,永遠是沒什麼資歷,甚至是學校剛畢業,還搞不清楚什麼是新聞的菜鳥,就拿起麥克風在觀眾面前胡說八道!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用這些沒經驗的人,那我要告訴你,因為他們比較便宜(我說的是薪水),至於腦袋瓜裡有沒有料,不是最重要。
  我是老三台出身,現在在有線新聞頻道的新聞工作者,這二者最大的不同是,過去老三台只有早午晚夜四節新聞,新聞記者素質整齊,你還有時間喘口氣,思考新聞,挖掘新聞,但即使是這樣,每天都還是被時間追著跑;現在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環境的惡劣,競爭的惡質,收視率的為虎作倀,基本上人才早已劣幣逐良幣,記者每天就像新聞製造機器,連「趕」新聞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思考」。
  我不否認,甚至完全認同彭芸老師對電視新聞的批判,但我深信「抄」本身沒什麼大錯,問題在怎麼「抄」,有沒有時間「好好抄」!台灣就這丁點大,怎麼養這麼多媒體,難道報紙周刊不「抄」電視新聞嗎?那只是你看不見或聽不見,還有他們抄的比較技巧而已。
  以上所言,不在為電視記者辯解,某些時候,現在的電視記者已經滿像過街老鼠,在衝突的場合中挨打不是新聞,在這個大染缸裡面,我只是想為這群每天衝鋒陷陣的年輕人說說話,台灣的電視新聞會變成這個樣子,記者會變得沒有思考力,只會「抄」不會「跑」,絕對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
  坦白說,彭芸老師描繪的美國電視新聞環境,相信也是大部分電視新聞工作者所嚮往的,沒有人願意一直待在一個自甘墮落的產業中!老師不必擔心自己的學生,會是那個美美的,卻沒有深度的讀報主播,因為這種主播,各台比比皆是,也是主流;老師該擔心的是,學校的新聞教育離現實太遠,明明在課堂上調教的好好的學生,進了實務圈,不是完全變了樣,邊做邊罵,乾脆妥協,就是痛苦不堪,最後選擇離開,而台灣的電親新聞再這樣下去,該怎麼辦?
  話說回來,電視新聞被罵這麼久了,依然故我,且變本加厲,愈八卦,愈辛辣收視愈好,你還能怎麼辦?這個時候,不在這一行的你,或許還能嘆一口氣,關掉電視,走出戶外,而我們呢?(作者為年代電視台新聞部經理)
--------------------

下面是上面那篇,提到的彭芸老師文章。
--------------------
中國時報 A4/政治新聞 2005/06/26
《名家專論》用「抄」不用「跑」的電視新聞
【彭芸】
  台灣電視新聞被人詬病之處甚多,而我這老電視新聞人最受不了的,首推「抄報紙」。
  電視新聞部不培養記者跑新聞,只會抄平面媒體的新聞報導,再配一些有的沒的、毫不相關的畫面,或派出SNG車,日夜守候那被周刊、報紙盯上的倒楣鬼,號稱二十四小時的電視新聞台,就這樣日復一日、周復一周的活到現在。
  每天早上一起床,看完報、打開電視看新聞,就聽到各台的早報新聞,把我才看過的新聞,用生動活潑的口語念一遍。中午吃飯,午間新聞再繼續念早報,只是加了一些畫面,或增加一些訪問。晚間新聞從不到六點開始,是各有線新聞台爭取收視率的黃金時間,每台為了收視率差個百分之零點幾,各出奇招,最大的賣點就是:一、「獨家」,二、「現場連線」報導。
  為了教學需要,我每天看電視時間超過三小時,卻真難得看到電視新聞記者自己根據線索、發掘消息來源、做好功課、親到現場、問到當事人、再平衡報導此當事人的觀點,綜合整理後,提供讓觀眾了解、感動的新聞。
  目前沒有嚴謹的研究說明台灣有線電視新聞中,究竟抄早報、晚報新聞比例為何?究竟每天有多少則新聞是電視台記者自己「跑」出來的?早期老三台新聞部工作人員非常不足,最常發生的是文字記者或分身不過來、或耍大牌,只有攝影記者到了新聞現場,就開始「機關槍點名」,先全場掃一遍,再拉近鏡頭,將主席、來賓掃一遍,就走人也,跑下一個地點。
  這情況到現在改善不多,增加的是科技因素,特別是SNG,各有線台爭相買進SNG車,每天的「連線報導」就成了電視新聞的重頭戲,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考電視新聞記者,就要看其能不能「連線」,其他新聞記者更重要的蒐集資料、求證、採訪能力、寫稿能力,相對沒那麼重要啦。
  美國地方新聞也是靠SNG,跑地方政府、地方議會,但更多屬「生活新聞」,也都是一些芝麻綠豆的小事。無線台晚上有全國新聞,雖然時間不長,但頗能提綱挈領且有深度地報導重要的國際、國內新聞。歐、美各國公共電視新聞的水準更不在話下,再不然,看CNN、CN N Headline News、Fox News等,總可以了解世界、本國政治、經濟、文教、醫療大事。
  而以上這些新聞路線的記者,都需要相當資歷,絕非剛出學校學生,拿個麥克風就可以掰出新聞來,社會新聞其實也不好跑。台灣最好跑的就屬SNG新聞,出個車、有記者、到現場,東南西北,看到什麼,就說什麼,也不要什麼準備。
  傳播理論中著名的「議題設定說」,中間討論「媒介中議題設定」(intermedia agenda setting),指的是媒體彼此設定議題。在美國,為其他媒體設定議題的是《紐約時報》,英國是BBC,我們這兒是《壹週刊》集團。我曾詢問其高階主管,為何「不介意」大家「抄」他們跑出來的新聞,他彷彿有點得意、有點無奈。
  我不特別懷念老三台「跑」新聞的一些陋規與陋習,但我更不贊成電視新聞用「抄」或「言之無物」的呈現,我更不理解每位美美的主播(希望不是我的學生)不花時間加強自己的深度,大半時間卻化妝得美美的在那兒念報紙新聞。(作者為政大新聞系教授)(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
下面則是針對最上面那篇的讀書投書回應。
--------------------
中國時報 A15/時論廣場 2005/06/28
台灣觀眾真命苦
【章志彬】
  小孩營養不良,面黃肌瘦。媽媽說:「誰叫他整天吃零食?正餐不好好吃營養怎麼會均衡?」
  講得義正辭嚴是吧?問題是:誰給他這麼多零食?家裡擺滿垃圾食品,小孩予取予求;正餐不用心燒甚至不燒,孩子餓了也沒飯吃,光靠零食充飢,最後自然發育不良。這是誰的錯?
  六月廿七日年代新聞部陳經理的文章「為什麼我們抄新聞」,給我的感覺就是這樣。
  陳經理說:「為什麼『跑』不出有深度的新聞?我會告訴你,因為我們沒有肯『養』這種記者的電視媒體老闆,甚至沒有肯『看』這種新聞的足夠觀眾。」大哉斯言!原來記者沒墨水開口鬧笑話的現象,只炒八卦是非不管天下大事的風氣,都是要怪老闆不給好環境,外加觀眾水準差!明說自我期許暗裡推卸責任,我們也不指望能給我們什麼像樣的報導了。
  媒體老闆或許重利益甚於理念,但是每位老闆都是強勢不可溝通的嗎?當一個(或一群)投資進入媒體市場,本身未必內行的主事者招兵買馬之時,多少都會聆聽高薪聘用甚至挖角的「資深新聞工作者」的意見吧?面對這種狀況時,新聞主管是挺直腰桿還是卑躬屈膝?是極力分析爭取理念貫徹,還是揣摩上意,搶先以世俗諂媚來討好老闆順便推諉責任?
  回到前面提過小孩吃零食的例子。台灣的觀眾真命苦!不管是老三台時代,還是現在三十台、三百台,永遠活在頻道不同節目一樣(爛)的宿命中,還要被學者專家金主從業員批水準低!所有人都在念孩子瘦小,但誰曾經用心地把垃圾食品收乾淨,端出幾道色香味俱全,有營養的菜給沒有自主權的孩子?
  如果認為一定要隨波逐流才能生存,那不但是自欺欺人,也將造成自我沉淪。舉個例子:為什麼在主打八卦緋聞、強調奢華時尚、爭講黃色笑話為時尚的今日演藝界,還有個年紀不算輕,但卻從不開黃腔、不批評人,永遠笑容可掬、彬彬有禮,叫「林志玲」的會紅?這或多或少證明了一點:如果本身優質,就算不隨波逐流,也未必沒有前途。
  林志玲在爆紅前,在模特兒界也努力過多年;若她也以「環境惡質」為由隨波逐流,不堅持原則愛惜羽毛,也下海跟人比三圍、鬧緋聞的話,或許也會在影藝圈有所作為,但其形象與影響力,恐怕不能與今日相提並論。
  待遇低、環境差、競爭激烈、老闆外行……這些不是新聞行業獨有,各行各業多少都有這樣的無奈。但是話又說回來,若已經身為獨當一面的主管,卻仍然拿這些當藉口,恐怕不會換得多少同情。每位新聞人在對內都如此輕易的「對現實低頭」,我們還能指望出現力抗強權的新聞工作者,為我們做出什麼撥亂反正的報導、振聾發聵的論述?(作者為電視廣播新聞工作者,旅居美國)
     
      
__________________
http://blog.yam.com/bokai
舊 2005-06-29, 12:44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erikso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