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w.news.yahoo.com/050625/19/1zs2g.html
大藥廠來台研發意願受限 寄給朋友 友善列印
【中時電子報 】 廣 告
謝柏宏/美國費城專訪全球製藥產業正廣泛擴大探討,各公司投入新藥的研發經費日漸增加,但新藥獲得上市許可的數量卻未同步成長,這項趨勢已對許多大藥廠的經營構成威脅。
美商惠氏藥廠全球研發總裁羅勃羅夫洛認為,造成新藥研發效率不彰的原因,在於臨床法規過於嚴苛,且各國法規不一致是重要原因。對台灣而言如能善用低成本研發能量,或許可藉此加強與跨國藥廠的合作機會;但是
台灣目前在最難的一期臨床法規上,也犯了西方國家同樣錯誤,過於嚴苛的法規,將限制藥廠來台研發意願。
由於惠氏藥廠是目前全世界仍看好台灣生產實力的公司,但是羅勃羅夫洛卻對台灣法規抱持負面看法,這對台灣新藥研發將是一項警訊。以下是羅勃羅夫洛專訪摘要:
問:目前全世界藥廠發展的現況?
答:當前全世界各藥廠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投入的研發經費愈來愈多,但獲得核准上市的新藥數目卻沒有同比例增加。這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過度的法規限制,及世界各國法規缺乏一致性是一大主因。
問:面對研發上的困境,各國仍有意投入新藥開發的公司該如何面對?
答:我認為有幾項問題必須解決,一是對藥物發展流程進行重整,不論是管理部門、還是新技術開發,都必須重新制訂標準化流程;二是採取研發多樣化策略,不論是小分子化學藥物、蛋白質藥物,或疫苗的研究都不可偏廢,以降低研發風險;三是強化科學與醫學之間的緊密性,透過轉譯研究(Translation Research)的觀念,讓早期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能更貼近法規所要求的藥品標準。
問:對台灣在內的亞洲各公司,由於其研發成本較低,是否未來有更多機會成為大藥廠合作夥伴?
答:對亞洲國家的研發公司而言,這確實是個機會,惠氏看好台灣在製藥生產方面實力,我們在台灣已設立亞洲生產基地;同時,惠氏也在台灣進行愈來愈多的銜接性臨床試驗(Bridge study,指藥品原本已在美國上市,但為進入台灣市場再進行的臨床試驗),在新藥的研發合作上,台灣目前和我們西方國家一樣,面臨兩種困境,一是和中國大陸的法規不一致,彼此市場無法互通,另一點更重要的是,
台灣對第一期臨床試驗的要求太過嚴苛,綜合這兩點因素,以台灣市場規模太小,很難吸引大藥廠來台進行較高門檻的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