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snappy
Elite Member
 
snappy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Aug 2001
您的住址: 很多僵屍的地方
文章: 5,721
十大攝影謬誤

攝影之奧秒,就是它包含了很多元素,您可把它看待成一種藝術,同時也是一種科學,用相機去創作,某程度上跟畫家用油彩畫筆創作一樣,但攝影卻又很重視器材的攝影師必須了解相機和鏡頭的特點。可是,正因為攝影那麼的博大精深,涉及的元素又多,不少人都會對之產生很多誤解和謬見,有不少初學攝影的朋友更不知不覺被誤導了。因此,我們特地炮製了這篇文章,與大家一同分享一些常常被人誤解的攝影問題。

誤解一:鏡頭反差越高,解像度就越高

有些拍友,當使用某鏡頭拍攝時,會發覺所拍攝出來的影像有很高的反差(一般稱為較「硬」),又或者看起來很鮮明,便衝口而出說某某鏡頭解像一流。一旦看反差弱的照片時(即常稱作為較柔時),便聲聲道鏡頭解像不良。這一種說法,似乎有點武斷,其實解像度和反差是兩樣東西來的,不應一概而論,當然又有些相關的地方。

甚麼是解像度?解像度(Resolution)其實是經過一些標準的測驗得來的數據,是利用一張黑白的線條圖表,在不同的光圈下用鏡頭拍攝,然而最標準的數據理應是由機器讀出,但某些雜誌或試驗所用膠片顯像作人眼判斷,這似乎會帶有一些客觀因素,如膠片的處理過程或人眼的限制等,但一般都可接受,因為至少可找出同一支鏡頭在不同情況下(不同光圈或焦距)的解像表現,毋須與其他鏡頭比較便成。一般來說,越能在同一範圍分析出越多線條的數目就越有解像力,即是較銳利的鏡頭。甚麼是反差?反差(Contrast)雖不代表解像度,但也不無關係,但不能說反差高,解像便高。反差其實是指鏡頭將暗位層次表達的能力,一個影像必須有光和暗兩個對比,反差高是指光與暗之間明顯分隔,而中間可能沒有太多漸層(gradation);而反差低則指光與暗之間不夠明顯或不夠鮮明,但有較多的層次,看起來可能會使人覺得較呆板。對於彩色或黑白的影像,反差的定義也是一樣的。一般人誤會反差高是好的,沒錯,反差高確是較鮮明和調子輕快,但是沒有豐富的層次,剛才的高解像度便失去了意義,令整體的仔細表現會有阻礙。惟反差確是很主觀的東西,未必有一個標準,但具體上一支全面一點的鏡頭會較受歡迎,何況現今的膠片也有很好的反差及層次,也有不同的選擇,如專為拍人像而設的,又有專為還原準確色彩而設的膠片,拍友們也毋須太過盲目追求。

誤解二:加1B天光鏡好過UV濾鏡

每當買新鏡頭時,都會考慮買一塊保護鏡頭的濾鏡,一般1B SKYLIGHT和UV兩種,前者比後者昂貴,有人說UV只是一塊玻璃,而1B拍人像會靚些又或者拍攝的色彩會準確些,所以會偏選1B,但這種說法似乎並不太合適。 1B skylight濾鏡正式來說是一塊有顏色的顏色濾鏡,是其中一塊標準化的矯色濾鏡,可隔除360nm或以下的光波(屬於較藍色的光線至UV),並同時可輕度吸收約550nm的光波(即綠色光線),總括是用作減輕於山區或海邊拍攝時的偏藍現象和樹葉的綠色反光,在綠油油草地上拍攝人像就可能用得著。可是,在直接的陽光下拍攝,這塊1B濾鏡是全廢武功,換句話說,也僅是一塊玻璃。

UV濾鏡則是用來隔除肉眼看不見的紫外光,因此在色彩上(一般彩色膠片乳膜上根本無法對UV顯現色彩)是全無影響,但據廠方的建議,它的最大作用是將拍攝無限遠的模糊情況改善,但老實說,天氣才是最終決定因素,要是空氣中塵粒多或濕度高,加多少塊UV也是徒然的。既然是這樣,甚麼濾鏡都不加又是否最好呢?對的,光學上是絕對是好的,因為加上了一塊玻璃,可能會弄巧反拙,但這又未必可以由肉眼察覺得到,再仔細衡量之下,買一片玻璃保護前組鏡片,似乎比起一丁點兒的光學損失來得重要。但是1B還是UV,那就悉隨尊便。但花錢買一塊有多層涂膜的UV已很足夠了,既可保護鏡頭,又可減少光學的損失,較為值得。

誤解三:專業膠片靚過業餘膠片

有一些拍友常有一錯覺,以為專業膠片的影像質素一定比業餘膠片好,但往往發覺事實又不是那麼明顯,就歸究所用的相機、鏡頭、測光表等等不夠好,甚至是自己,這看來有點可憐。專業膠片確有比業餘膠片優勝的地方,但不代表業餘膠片一定是差些,其實我們只想道出專業膠片是專為專業攝影師而設,要用得它們出色,辦法很簡單,學學怎樣去當一個專業攝影師便行了,所需要的不一定是專業器材,反而是技巧,尤其是處理膠片的技巧。各位不妨去嘗試買些專業幻燈片來試用,您會發覺陳列的地方都會有一個雪櫃,再留心膠片上的說明,除了使用限期外,還有一個建議儲存溫度,一般約為十二、三度。專業膠片靚在夠新鮮,若能在保存時依足所建議的環境,膠片會得到預期的效果,但隨意處理膠片,一時又到甲店,一時又到乙店衝曬,敢保證每次沒有不同的色彩表現才怪哩。當然,還有很多處理膠片的方法,例如曝光因素、倒易率等,或可參考說明書的指示。 業餘膠片就不同了,除了expire date外,也沒有其他的指示了,而一般都有較長較穩定的儲存期,而且寬容度高,對一般用家來說似乎較為可靠。

誤解四:閃光拍攝一定要用X同步快門

有不少中外攝影書籍也曾提及過X同步快門這東西,甚至有最快閃光同步快門這一名詞。但有不少初學攝影的朋友誤解以為閃燈拍攝時要硬性使用某一檔快門。其實,所謂閃光同步快門或最快閃光同步快門是泛指可作閃光拍攝的快門,最快的意思是在那快門速度以上的快門不能作閃光同步,否則會拍不到全格膠片清晰的影像,這問題是存在於鏡後快門的相機上,而每部相機都有獨立的設計,故最高同步快門都不是全部一樣的。使用閃光燈時,只要在最高同步快門下任何一檔,均可拍攝到有閃燈效果的照片,只是快門越慢,現場光之曝光時間較長而己。舉例在室內拍攝,若以最高同步快門閃光拍攝,背景未必可有足夠曝光,這使主體前景雪白光亮,而後景則昏暗漆黑;若以慢快門(甚至便攝機中所謂Slow Sync或夜景人像模式等)同步閃光拍攝,便能獲得較具現場氣氛的照片。除此之外,利用較慢快門時,甚至可選擇前或後簾的同步閃光,你可調較快門一開啟便閃光,又可以在快門關閉前閃光,均可創造特別的拍攝效果。


誤解五:微距鏡只能作近攝?

微距鏡是專為拍攝極近距而設的,但有人說它於正常拍攝時會有質素的下降或迷信只能用在翻拍或微距拍攝用途上。其實,根據一些光學測試,無論是以1:1或 1:2和1:50比例拍攝時,微距鏡頭的解像在大部份光圈下都有極優異的表現;而1:49或1:50時的測試,解像度比其他同等焦距的非微距鏡頭高很多。然而微距鏡頭最大的問題是對焦設計是專為近距而設的,故此在數十釐米至無限遠的距離可能只須轉動對焦環不足45,在精確度上可能大打折扣,但現今的AF 鏡頭已非常準確了,或可彌補這種問題。故此,以微距鏡頭拍攝正常距離的景物,甚至人像是絕無問題的,f/2.5或f/2.8光圈或許不能盡用,因為常會有四角失光的情況,這是難免的,但收一級光圈已能解決,相反,拍攝微距時,細的光圈容易造成繞射現象,因而f/8到f/11都會較為適合。但一些微距鏡用家會知道,微距鏡解像非常高,照片看下去好象有點「硬蹦蹦」,但各人有各自的喜好,選擇眾多,隨閣下所好吧!
     
      
舊 2005-06-23, 02:24 AM #1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nappy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