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註忘了PO

.....
可能是太晚了,所以小弟已經在恍神了

...
以下是補註:
http://www.icbc.com.tw/chinese/news.../news050202.htm
陸、重整以後的韓國與我國未來的競爭關係與合作機會
風暴前,韓我兩國數十年來似乎只有競爭而沒有合作,從早期之成衣、紡織、玩具、製鞋,到中期之鋼鐵、造船、石化、電器,再到晚近之工具機、半導體、資訊及通訊相關設備等。我們互相競爭、一起成長,表面上看來,韓國似乎在國際形象氣勢上佔了上風。最近十多年來各有不同政策走向,逐漸分道揚鑣,在國際市場上重疊競爭之處,有越來越少之趨勢。因此,在風暴前一刻,韓我兩國不僅沒有合作,連競爭也越來越淡了。
從風暴前之雙邊貿易及投資之統計,即可明顯看出端倪。雙邊年貿易額頂多六、七十億美元之規模,以兩國之經濟規模及看似緊密之經濟關係,這數字顯然少得可憐。由於我國進口大量DRAM半導體、家電及汽車,韓國長年享有大幅順差,同時我國居強勢之資訊電子及汽車零組件,在表面無貿易限制之情況下,卻幾乎打不進韓國市場。在雙邊投資方面,韓國企業在我國設立上百個據點,派駐上千人,大多係從事銷售;而我國只有寥寥十餘個企業在韓國設點,僅派駐數十人,主要係從事航運及電子相關產品採購事宜。風暴前,除了韓國現代有與我國企業合作組裝汽車外,幾乎沒有雙邊投資合作從事製造生產。乍然看來,就兩國貿易規模而言,韓我兩國之雙邊貿易額顯得太小,不僅不正常且對我國相當不平等,以兩國對外投資之能量而言,雙邊投資合作也乏善可陳。
韓國財團與政府形成之壟斷結構,除了不得不向美、日技術合作廠商購買關鍵零組件外,皆盡可能自財團內企業採購或由其他國內企業供應,即使我國零組件甚具競爭力也打不進其封閉之體系。韓國官民上下愛國心切,財團內企業利益共生,更不容許向台灣廠商採購成品或委託代工。這種愛國、不自然、欠效益之產業體系,才是只見我們買韓國產品,我國產品卻賣不進去之真正原因。這麼愛國、封閉之產業體系,自然難有我廠商前去投資合作之空間。
表面看來我們吃虧了,實際上我們廠商因買到便宜產品而增加競爭力,韓國廠商卻因被迫買不合效益之國產品而增加成本,單一產品之負面效果尚不明顯,所有產業類似狀況累加之長期負面效果,就是導致金融風暴最基本之原因。這樣的結果著實應驗了我國一句俗話:"吃虧就是佔便宜"。細想起來,這句俗話與"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有如一體兩面,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走過了從前,回到未來才是我們要關心的。風暴後,韓國政府與財團之共生關係瓦解,財團首腦自顧不暇,財團內企業之共生結構也隨之崩潰。韓國之外資政策及經貿體制,在風暴後幾乎完全解禁、全面開放,比起我國有過之而無不及。眾多韓國財團所屬企業不是重整自立更生,就是由外資購併,共同的現象就是各自獨立運作。財團解體後,韓國中小企業終於有了創業生存之空間,新創事業迭破紀錄。此刻的韓國經營環境才吸得到自由的氣息,我國業者才開始有了參與的空間。去年雙邊貿易露出好兆頭,今年初更大幅成長40%以上,其中我對韓出口成長大於自韓國進口之成長。我資訊廠商及投資銀行也趁機收購數家韓國企業,這是我業者從前不太可能做也不考慮的事。
韓國人才充沛,人民愛國心切,做事衝勁十足。過去在政府變相支撐下之畸形競爭力並不足懼,因為那不是真的;今後在比我國更為開放自由之經貿體制下,成長壯大之韓國產業,才是我們要懼怕的對手。對往後之韓我經貿關係可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韓我雙邊貿易及投資合作都有極大之發展空間,憂的是,重生後之韓國企業開始要搶佔過去十年來他們疏於經營之全球資訊產品市場,以及其他我們稍有領先之高科技市場。換個角度來看,市場競爭乃天經地義,競爭對手並非真正可怕,他可能是激勵自己更上層樓之助力,只怕自己不求精進,技不如人,真要如此就怨不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