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從風暴國與我國之對照比較來探討我國所受衝擊最小之因素
一、泰、馬兩國與我國之對照比較
泰、馬兩國自1980年代迄1997年之十餘年期間,經濟快速發展之軌跡與我國自1970年迄1985年期間之發展軌跡頗為相似,儼然亞洲後起小龍,且施政藍圖宏大,尤以馬來西亞為甚,頗有欲後來居上之態勢。然而,同樣是經過十餘年緊盯美元匯率快速發展之結果,泰、馬兩國貨幣被迫於1997年大幅貶值,而台幣卻於1986年前後被迫大幅升值,乍看相同之發展軌跡卻在最後得出方向全然相反之匯率走向,其中弔詭之處頗值得我們深思。
利用加工出口特區提供外資便利,以及提供各種投資獎勵等優惠措施吸引外資,泰、馬兩國作法基本上係沿襲我國當年作法,可說是如出一轍。同時,為了國內政經之穩定,也都採取緊盯美元之匯率政策。多年來的成果都同樣輝煌,我們不免要問,問題出在哪裡?
我們曾提到,各國發展經濟難免含有民族主義成份,泰、馬與我國皆不例外地大力扶持本土產業發展,但基於政府在人力資源上之投資開發,以及政府提供之創業環境等方面有重大差異,導致泰、馬兩國與我國各自發展出迥然不同之本土產業。本文之前提到,泰、馬經多年發展卻未能建立具國際競爭力之本土產業,也就是沒有具外銷能力之本土製造業,泰、馬兩國一直扮演提供外資服務者之角色,提供廉價勞力、土地與基礎設施,其產業鮮能成為外資廠商上下游之重要供應廠商,更未能培植本土廠商成為外資廠商之競爭者。此外,除非您出身良好,否則難以從金融機構或親朋好友募集所需創業資金,整個經濟環境顯然不利於白手創業(尤其是製造業)之有為青年。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在泰、馬之成功企業如非傳統華商,則多為政治關係良好之權貴人士,他們大多專注於內需市場,很少有意願辛苦建立製造技術基礎或到國外打市場。
然而,上述泰、馬青年工程師做不到的事,在台灣是最平常不過了。在台灣加工區設廠之外資,不久就會發現,它的員工在區外設廠供應零組件或直接與其競爭,不出幾年,這外資可能就轉為來台採購商了。台灣加工區的外資廠商很成功,但我們加工區外的本土廠商青出於藍勝於藍,不僅吸納外商之製造與管理技術,掌握市場資訊,更能進一步提升生產力,成為外商之合作伙伴,並進而發展、滋生出其他相關生產事業。如今我們才發現,在我們台灣最標準之創業模式:只要有心、有能力,任何人皆可在社會上找到所需的人才與資金,除了少數寡斷或特權內需產業,台灣當前絕大多數企業家都是這麼樣白手起家的。
1986年以前,台灣產業生產力與經濟發展同步大幅提升,台幣匯率固定導致低估,國際競爭力增加,外貿順差日益擴大,投機熱錢流入,外匯因護盤而過度累積,通貨過度膨脹,終迫使台幣大幅升值以確實反映我國經濟實力。1997年以前,相對於我國而言,泰、馬兩國生產力並未能與經濟成長同步提升,泰幣與馬幣匯率固定導致高估,國際競爭力降低,外貿逆差日益擴大,投機熱錢流出,外匯因護盤而消耗殆盡,終迫使泰幣與馬幣匯率崩盤而大幅貶值。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長期而言,泰、馬兩國與我國在本質上的最重要差異在於內造的本土生產力。不同於東南亞國家仰賴外資廠商擔任出口主力,我國向由本土廠商擔綱拓展出口。簡而言之,我國產業之國際競爭力根植於操之在我之本土產業,亦根植於我國高素質人力資源及產業技術開發能力。可見我們產業界數十年實戰打拼出來之實力,與後起新興國家尚有相當大之區隔,除非我們自甘墮落,當然不是輕易就會被人趕上或取代的。
1986年以後迄今,台灣產業幾已全面自由化、國際化,其他國家發生金融風暴固然會緊縮外銷市場,影響部分業績,但並未能傷害企業基本上健康之體質。國內不免有些內需性財團利用政商關係過度擴張信用,亦有本業良好之外銷性企業從事股市投機,都非常準確地成為此波金融風暴打擊的對象,雖然在政治上與新聞上,對國人有相當大之震撼效果,但它們在我國整體經濟上所佔份量則遠低於它們在新聞上之重要性。反而,此波金融風暴客觀地驗證我國經濟體質穩健,對我國所產生之衝擊適能發揮去蕪存菁之效果,雖有短暫負面震撼,卻產生廣大之長期正面效益。
二、韓國與我國之對照比較
韓國政府大力投資於人力資源開發,強勢建立本土生產技術能力,全力培植具國際競爭力之本土財團或企業,其所塑造之強勢國際形象明顯超越台灣。兩國長期同步發展,相互激烈競爭,但各自之經濟政策哲學截然不同,孰優孰劣,一直是我國-乃至國際上-長期爭辯之議題。此次金融風暴毫不矯飾地作了裁判,讓許多正煩惱該採韓國式還是台灣式經濟發展策略之開發中國家,有了明確的答案。
韓國長期運用政府之國際信用,以及供輸國內各種金融、財稅及市場資源,強力扶植各大財團在國內外攻城掠地,雖然創造漢江奇蹟,但大財團也壟斷了國家資源,阻礙了國家整體經濟之均衡發展。多年前,就有韓國學者評論自己的國家或財團有如"兩腳孱弱之巨人"。韓國財團固然建立了強大之生產技術能力及國際品牌,但習於政府提供之強力金融支援及國內市場保護,使得政府變相提供之大量低利融資成為財團最重要之獲利工具,形成借越多賺越多之畸形現象,錢借得越多事業做得越大,政府越怕它倒,民眾也越放心繼續將儲蓄提供財團運用。既然本業產品獲利與否並不那麼重要,規模與業績才是從政府取得低利融資之主要本錢,造成各財團競相大肆橫向、縱向擴充,終形成數十個大財團壟斷經濟之現象。
我國官員長期以來,飽受各界質疑:"為什麼韓國能,我們不能。"尤其在汽車產業方面,其他還有造船、家電、DRAM半導體、自創品牌等等。我國經濟環境相對於韓國,較為自由、平等,政府未被容許將國家經濟資源集中提供大財團運用,政府雖有意圖促成所謂大規模生產商、貿易商,但僅止於勸說而從未直接干預,如今要慶幸當年之意圖並未實現,其實是很不成功。況且我國社會之經濟資源取得相當自由,創業機會相對平等,我國絕大多數產業係數十年來在國內外市場充份自由競爭之環境下自行茁長壯大,大、中、小企業皆得生存並均衡發展,其競爭力強,實實在在,毫無特權或僥倖。表面上雖不如韓國大財團在國際上之輝煌風光,卻經得起國際上激烈競爭與這波空前金融風暴之考驗。
自1986年台幣開始大幅升值以來,我國產業發展之方向已大致與韓國分道揚鑣,我國無品牌實力且技術及市場已趨成熟之傳統家電產業,幾已完全為新滋生之資訊產業所取代,仍與韓國直接競爭之產業或產品已相當有限,多是一些大宗、傳統、成熟之產品如鋼鐵、紡織品原料、石化等,高科技產品如資訊、通訊、DRAM以外之半導體產品或代工,精密機械如工具機,運輸工具如機車等等,皆已發展出與韓國不同之路線,擴大與韓國產業科技及競爭力之區隔,不再與韓國政府變相補貼能發揮作用之產業直接競爭。近年全球資訊、通訊相關產業革命性發展之事實證明,我國產業不眷戀昔日傳統產品榮景,另闢出路之發展方向更具策略性及未來性。
風暴後,韓國經濟結構已有重大轉變,韓我產業互動當也會建立新的機制,這方面暫留待後面章節討論。
--------------------------------------------------------------------------
就 先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