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則是說明金融風暴....
http://www.icbc.com.tw/chinese/news...02/news0502.htm
--------------------------------------------------------------------------
東亞金融風暴對我國產業發展及海外台商投資之啟示
朱家一(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第三組組長)
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橫掃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及韓國,日本、大陸、台灣及其他東南亞國家均受到程度不等之衝擊,這兩年多來,各方面的專家從各種角度之分析研究與評論不勝枚舉,筆者並非專業學術研究人員,無意再就任何特定專題深入探討,謹廣義地就風暴前後國內外情勢演變,及對我國產業發展及海外台商投資之影響與啟示,提出一些個人長期觀察心得。
此次金融風暴對所有密切相關國家之經濟實力,都是一次嚴格且無情的試煉,提供我們一個難得的機會,赤裸裸地檢測各個相關國家之經濟及其所屬企業之體質。在我們從前一般的認知中,只有企業會破產,國家是不會破產的,然而這一次我們就眼睜睜地看著許多國家債信破產。我們瞭解到,國際經濟活動發展到今日之地步,經濟國界已經相當模糊,任何國家已不能再任意採取所謂"獨善其身"之經濟政策,即使在自己國境之內也不能為所欲為,且不限於我們一般認知之貿易相關領域,金融管理、投資規範等領域皆然。其實也沒有真正的"獨善其身"經濟政策,此次金融風暴充分證明在一切以實力為依歸之經濟領域,確實"沒有白吃的午餐",就國家整體經濟長期發展而言,任何曾經白吃過的午餐都有可能在往後加倍償還。
壹、從技術面(金融面)解析風暴發生前後短期間內各風暴國之狀況
一、風暴前各國概況
馬來西亞與泰國自1980年代初期以來,一直以8∼10%之年經濟成長率突飛猛進,彷彿我國當年創造經濟奇蹟之同樣模式與速度,儼然新生小龍直逼我國之態勢,同時我國產業對東南亞投資之技術層次及規模還不斷提升,一時之間我國似處於先進國家與後起小龍之夾縫中間,生存空間受到擠壓緊縮之威脅。
韓國方面,韓我兩國自1960年代朴正熙總統即位以來,一直處於齊頭並進、激烈競爭之狀態,風暴前韓國在汽車、石化、鋼鐵、造船、半導體等產業之強勢國際競爭力,復於1996年底正式加入OECD成為先進國之成員,顯有將我國遠拋在後之態勢。Michael Porter在其"國家競爭力"一書當中指出,韓國才是四小龍之代表,也是其認為具有策略競爭力且有能力在未來躋身先進國之國家,台灣當時在其眼裡是個不具策略性及未來性的角色。
二、風暴發生之短期原因初步解析
表面上,風暴之發生非常突然。風暴前,除了貿易出現赤字以外,東南亞諸國絕大多數經濟統計數據都顯得那麼美好,韓國就更不用說了。因此風暴初起之時,欲脫罪之政治人物,以及欲藉機緊縮金融開放腳步之官僚,皆群起怪罪索羅斯之流之國際金融炒手,乍然之間彷彿這些國際投機炒手才是罪魁禍首。然而,對於一個外來投機客而言,如果不是當地國政經環境先創造出一個吸引人的投機市場,他怎麼會來參一腳呢。我們因此可先作一個初步推論:漂亮的經濟統計表象未必表示擁有良好的經濟體質或堅強的競爭實力,必先有投機市場環境才會招引本國及外來之投機客。
三、龐大金融投機市場何以形成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風暴國家政府究竟做了什麼,竟會創造出這麼一個商機龐大的投機市場,招來這麼多的國內外投機客與這麼龐大的投機資金。
泰、馬兩國在風暴發生前幾年之國際貿易已連續數年出現赤字,不復1980年代之順差;此外,貿易逆差亦快速增加。1994年人民幣大幅貶值應是導致該兩國產品國際競爭力不足之重要因素,然而在政府干預之下,泰幣及馬幣相對於美元依然維持既有之穩定匯率。在風暴發生前幾年,匯率持穩,美元貸款利率低於泰幣或馬幣貸款利率,泰、馬境內證券及房地產市場欣欣向榮,半開放之資本市場又方便泰、馬兩國企業向國外舉借美元,因而在無匯率風險、利差穩賺、股市與房市熱炒等數項利多因素下,極度鼓勵政商界向外舉債,而且是大量短期、投機性的外債,使得國內經濟展現空前榮景,換句話說,亦即出現過熱現象。故貿易逆差擴增,匯率高估,但在外債大幅累增,政商重大利益牽扯之下,政府唯有極力護盤穩住匯率以避免增加政商各界外債負擔。這情景頗似陷入必輸賭局之賭徒,直到所有籌碼耗盡才甘願認輸。這麼好賺的龐大投機市場,外來投機客怎麼會不接受邀請而參一腳呢?憑他們在國際金融市場叱奼風雲,又怎會嗅不出匯率即將失守的氣息而儘早抽走到期之短期資金呢?
韓國方面堅守匯率之動機,以及其護盤之賭徒效應及作法,與東南亞風暴國頗為雷同,但較少外來投機客的味道,因為當時韓國對外資之限制要比東南亞國家來得嚴格,投機市場是專屬於韓國大財團之特權,外資不過是個被動的資金提供者,在發現警訊後不延長到期之短期借款罷了,然而光是這樣,韓國匯市就崩盤了,可見當時其金融體系內部敗壞之程度。基本上,韓國金融機構長期來只是政府供輸資源予財團之工具,並不具備充分之決策功能。當然韓國經濟實力與產業結構與東南亞國家情況是不可相提並論的,但這兩者在此次風暴中金融技術面所顯示的短期外債現象及匯市操作手法或目的卻是雷同。
雖然印尼在此次風暴中受創最重,但其除了前述泰、馬兩國之因素外,還有政治因素,另由於經濟發展程度與泰、馬有相當差距,故本文主要以泰、馬為東南亞風暴國之討論對象。
貳、從基本面(產業競爭力)探討導致風暴發生之長期現象或因素
一、泰、馬兩國產業發展及其競爭力與風暴之關連
就泰國與馬來西亞而言,十餘年持續之快速發展與繁榮,讓人不自覺地以為榮景將會無限地延續,外資不斷湧入,產業看起來也不斷升級,出口成長快速,產品從成衣、製鞋逐漸轉為電子、電機、化工等技術或資金密集產品。為了進一步發展經濟,泰、馬政府大步推動基礎建設,並大力發展金融、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眼看經濟全面發展之態勢逐漸成熟,驟然間發生風暴,跌入深淵,著實令人費解。這充分顯示統計數字表象之弔詭,未能讓人察覺其經濟實力之缺陷。
各國發展經濟皆免不了有某種程度之民族主義成分,開發中國家尤然,泰、馬自也不例外。泰、馬政府長期以來對外人投資皆有所限制,外人大多僅能投資於以外銷為主之製造業,任何欲進佔國內市場之製造業、金融服務、房地產等行業皆會在股權或相關經營條件上受到嚴格的限制。經由外人投資政策之獎勵與限制,以及國際經濟分工自然發展之結果,十餘年來,外資廠商與本土廠商在當地國產業結構中發展出明顯地分工局面,可將之大略粗分為三類,外資主導之領域大多係外銷導向之製造業,本土廠商則主導以內需市場為主之產業如農業、金融服務、零售、房地產等等,以及與外資合作投資或經營之產業,此類合資產業大多偏重於內需市場但需要外資提供技術或Know How者,如金融、汽車、電器、購物中心等。
製造業產品已成為出口主力,但我們可以發現創造這些出口業績之製造業者,絕大多數係外資廠商,進一步還會發現,這些外資廠商之原材料或零組件來源如非進口即採購自當地其他外資廠商,本土廠商所供應項目大多屬於笨重或體積龐大之包裝材料,或與當地自然資源相關之原材料。我們從而可以得到一項推論:泰、馬兩國產業經過十餘年之發展,出口產品表面上看來係不斷升級,然而除了與自然資源相關之產品外,實質上尚未建立具國際競爭力之本土產業。其實,這種現象普遍存在於東南亞國家,只有在程度上有所差異。
泰、馬兩國大力協助本土產業發展乃天經地義,但在外銷導向製造業之技術、資金與人才等方面之實力與國際水準尚有相當差距,乃轉而以內需市場扶植汽車、金融、房地產、零售等本土產業,泰、馬兩國經濟較發達,也較急於利用內需市場發展本土產業,但由於經濟發展快速,政府施政企圖龐大,外資參與受限,本土產業自有資金又明顯不足,政府因而開放部分資本市場,容許本土產業舉借外債。政府又為了穩定國內經濟,減低本土產業外債負擔,即使面臨中國大陸貶值競爭,出口趨緩並出現逆差,仍極力為匯率護盤。然而受保護之內需產業在政府變相鼓勵之下,爭相大舉外債,投入不具生產力提升效果之房地產及金融炒作、套利等投機事業,惡性循環終於導致泡沫經濟破滅。
政府施政常易陷入惡性循環,不由自主地被既有慣性拖著走,金融風暴發生國家就是活生生的實例。
二、韓國產業發展及其競爭力與風暴之關連 韓國自朴正熙政府即位執政以後之數十年來,刻意扶植大財團,韓國經濟大體上係由大財團壟斷,風暴前排名前三十名財團之規模約佔了80%GNP,排名前四名之現代、三星、LG及大宇等集團即大約佔了50%GNP。財團在政府羽翼下大量舉債,畸形壯大,自有資本比率大都只有20%左右。依照Seoul Consulting Group蒐集之資料顯示,風暴前韓國前二十五大財團只有Lotte之償債能力符合一般國際標準。
韓國資本市場在1992年開放以前,財團舉債大體上是國內負債,外債則需透過政府並受控制;1992年以後,國內資金已不足以應付財團過度膨脹發展之需求,財團開始直接大量向國外舉債,並為迴避政府法令及財務週轉急需,多為短期外債。結果導致韓國在風暴前之外債總額大幅攀升,短期外債所佔比例高達60%左右(與東南亞國家類似)。以韓國財團佔全國經濟之比重,大財團財務體質脆弱即形同國家債信薄弱,任何國際金融風暴皆可能直接或間接引發外資收回到期短期外債。大體來說,依韓國過往之發展趨勢,金融風暴似不可避免,東南亞風暴不過是加速引發之導火線而已。
風暴發生前,韓國財團旗下之產品品牌名揚國際,如現代汽車、浦項鋼鐵、三星家電及半導體、大宇造船等等,看起來在國際市場上所向無敵,競爭力強大。惟顯示國家整體競爭力之經常帳收支則不然,風暴前七、八年期間,韓國外貿連年赤字並快速擴大,至1996年已超過兩佰億美元。多年來,出口收入不敷國內經濟或財團發展所需,而必須引進外來資金,但韓國之外人投資受到嚴格限制,障礙重重,演變成財團大舉外債。從上述相互矛盾之個體與總體現象看來,個別產業或企業所顯示之強勢競爭力,相對於國家整體競爭力不足之現象,兩者之間存有明顯之落差,乍看之下著實令人困惑。
風暴前,韓國大財團旗下大多有數十家企業,經營項目橫跨多項產業,常含括汽車、電子、石化、鋼鐵、造船、營建、房地產、百貨、媒體等等,旗下企業之間普遍運用交互保證向金融機構過度借貸,企業間財務糾纏不清。在國際上殺價強勢競爭之企業產品,其競爭力未必來自生產效率高或成本低之優勢,而係來自政府支持之低利融資及財團旗下其他企業之利益供輸所致,並普遍有外強中乾之現象。然而,少數幾項特別風光之國際品牌產品,不足以彌補財團或國家整體收支之虧損。
除經濟上之技術面及基本面外,匯率控制之政治面亦為關鍵因素。韓國經常收支帳多年來連年逆差,同時外債(尤其短期外債)連年累增,狀況與東南亞國家類似。依經濟邏輯常理,韓元理當逐年貶值以充分反應其國際收支及國家競爭力,惟外債多屬本土財團資金借貸而非外國直接長期投資,大幅貶值將導致本土財團負債大幅增加而危及生存,故在政商合作下極力維護韓元價位,但因無基本面之長期支撐而終於崩盤。綜合言之,風暴或崩盤發生之前提,在於政治力長期間逆勢運作,導致壓力逐漸累積、擴大到無法支撐之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