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pollo_749
*停權中*
 

加入日期: Nov 2004
文章: 664
回應 part 3........
引用:
作者吉他之繩
妙趣橫生是你自己講的。
是誰該進修大家也看得出來。
你如果真是想要跟別人討論的話,這裡有本書寫的好,比起空談、清談來的長知識的多。
幹麼要抽菸?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item=0010137166)
你的疑惑早已有答案。你的猜測早已有數據。你的清談早已有結論。




我想,你還是會繼續談。

引用:
作者apollo_749
吉他兄果然無法忘情本課程,時時刻刻付出關心,感恩蛤~

作者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是什麼,不知道吉他兄有沒有想過.....
這本書只是要禅述菸的好處?
或者只是說明菸不容易戒?(所以..菸該存在給下一代嗎?)
希望吉他兄好好研讀後再作報告,這作業您就不要推辭了.....

附上本書目錄及譯者潘震澤的文章,相信您更容易了解這本書的寫作動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幹嘛要抽菸?

作者:大衛•克勞(David Krogh)
譯者:潘震澤
類別:心理&大腦
語言:英文中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年份:2000年
ISBN:9576217776

.目錄.
導讀   超越自由與尊嚴  潘震澤
序    我看到菸癮造成的悲慘後果 
作者序  視而不見的藍色大象
第一章  人為什麼要抽菸
第二章  超越化學的領域
第三章  使凡人興奮,但讓大象睡著
第四章  保持穩定
第五章  有菸相伴與無菸可抽
第六章  絕對沒問題
第七章  擒賊先擒王
第八章  黑箱作業
第九章  給我菸抽
第十章  成癮的脈絡
第十一章 癮君子的個性
第十二章 先天的影響
第十三章 進出吸血鬼之穴
附錄 對戒菸的建議
   中英文專有名詞對照                 
   參考資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http://scc.bookzone.com.tw/sccc/article.asp?ser=204

成癮 潘震澤2003/9/26

近日董氏基金會以獎金為餌,利誘癮君子戒菸,不少影視明星、社會聞人也都出面響應。雖說抽菸對身體各器官之為害,醫學研究已鐵證如山,但癮君子大多仍難以忘情,就算有心戒斷也常一波三折。究其原因,還是跟成癮的本質有關。
 按一般的說法,一個人從事某樣活動,變得欲罷不能時,就可謂「上癮」。以此定義,每天看連續劇、慢跑、看報紙、上網等活動,都可能構得上成癮的條件;要是哪天電視、電腦壞了,或是碰上颱風、下雨,很多人都會渾身不自在,不曉得做什麼好。的確,四月號的《科學人》裡有篇文章,就叫〈電視癮,真有其事?〉之所以用上問號,是因為醫學上對於成癮,有更嚴格的定義,上述一些活動,離真正的成癮,還有些距離。

 人對某樣東西上癮是漸進的過程,包括肉體及心靈兩個層面:先是身體逐漸習慣了該樣東西的作用,不論是放鬆、欣快,還是某種麻痺或迷幻的感覺,再來心理也喜歡上它帶來的好處。在成癮的過程中,對成癮物質的需求量會逐漸增加:有的物質在達到一定的量之後,會固定下來(如菸草裡的尼古丁);有的則難有止境,有多少用多少(如古柯鹼)。

 對真正能造成成癮的物質上癮之後,就不容易說斷就斷,因為生理及心理習慣了藥物的作用之後,便產生依賴,一旦停用,就會出現戒斷的症狀。其中症狀強烈者如嗎啡,在許多小說戲劇中,都有生動的描繪,讓人看了心驚(尤以金哈克曼在成名作《霹靂神探》[The French Connection, 1971] 裡的演出最出名);有的如古柯鹼,據稱就沒有什麼肉體的戒斷症狀(心理的渴求是另一回事)。至於尼古丁,則介於兩者之間。

 二十世紀初,歐美最出名的醫學教育家歐斯勒 (William Osler, 1849-1919) 曾說:「人與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大概是人有吃藥的慾望。」人不但生了病會想吃藥,許多人沒病也會吃藥。至於讓人上癮的藥物,在人類的社會更是普遍,有的還是合法的商品。由此也可以看出,人並不如自己所想的那麼獨立與自主。

 史丹佛大學榮譽教授哥德斯坦 (Avram Goldstein) 在《成癮:從生物學到藥物政策》(Addiction: From Biology to Drug Policy, 2nd ed. 2001) 一書中,將可能引起濫用的物質分成了尼古丁、酒精、鴉片類、古柯鹼及安非他命、大麻、咖啡因,及迷幻藥等七大類。這裡頭可能與某些人的認知有所不同,如果說濫用的藥物屬於毒品,那麼菸酒這種「公賣」產品,以及咖啡這種「大眾」飲料,怎麼可能也名列其中?

 這當然是認知上的盲點,不論這些物質可能的「危害」是大是小,只要會讓人產生欲罷不能的依賴,同時停用之後,會出現戒斷症狀者,就屬於成癮物質。只不過一般人又把這些物質分成兩類,一類是「真正」的毒品,一沾上就可能萬劫不復,另一類則屬於「消閒」用品,偶而一用,並無大礙。像英文裡只會說某人是菸、酒或咖啡的大量使用者 (heavy user),而不會說是成癮者 (addict);自承對某些看似「無傷大雅」之事著迷,似乎也是時髦。當然,這種歸類有其盲點。

 哥德斯坦的書中列出了七種成癮物質在美國的使用數據。結果也毫不讓人意外:咖啡、尼古丁及酒精占了前三名,都有幾千萬到上億的使用人,將第四名以後只有幾百萬使用者的大麻、古柯鹼及海洛因等,遠遠拋在後頭。在國內,咖啡因的使用者還要加上飲茶族,至於檳榔裡的檳榔鹼,則屬於尼古丁類的物質。

 一般人或以為只要沒有「即時而明顯的危機」,又不妨礙他人,個人使用什麼物質,干卿底事?因此將「使用毒品」除罪化的論點,國外已數見不鮮(國內甘冒大不韙者,還不多見),只不過談這個問題不能不把人的生物性考慮進去。人腦裡有條所謂的「報償徑路」,帶給人感官的滿足(尤以食色為最),而上述種種引起濫用的物質,直接間接都作用在這條徑路,帶給人直接又強烈的快感,讓人難以抗拒。這也是單純喊喊口號就要人戒菸戒酒的做法,難以生效的理由。

 對於成癮與濫用物質,一般人有太多的誤解及選擇性的認知。利用道德訴求或是拿十年二十年後看不見的健康問題作威脅,也難以奏效,更別提還有許多天生異稟者可為反證。有心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參考《幹嘛要抽菸?》(大衛克勞著,天下文化,2000)一書。其中不單剖析了人使用菸草製品的種種理由,同時還旁及了成癮的本質。

 唯有知識的力量,能讓人自由。
{本文轉載自《中央日報》副刊91.5.15}

引用:
作者吉他之繩
1.你還是花個錢去買書來看吧。網路上找一篇文章來圈個紅字,不會讓你長進的。就算是譯者的文章,還是不能代表原著。否則我們都看譯者的文章就好了,幹麻買書?
2.叫你教授是因為你的心態,不是因為你真的是個淵博的教授。
3.我就知道你還是選擇繼續論下去。

引用:
作者apollo_749
老實說,長不長進是吸菸者比較該重視的.....畢竟,二手菸可消極躲開,吸菸者卻必須直接面臨菸毒.....

正因為面對將來吸菸的後果是你不是我....所以才請你好好研讀該書.......那本書我雖未曾拜讀,但由譯者的文章中可見一斑,那正是你們吸菸族群所應正視的....

現在你這麼說.........難道.....你是不敢面對現實了.....

我想,吸菸者最大的痛處,就在於不敢面對現實,因為一旦面對現實,就必須掙扎在理性與感性之間.....

故.......眼不見為淨.......自言"將來萬一有個萬一......管他的,將來再說吧...."

師大某教授演講現代青少年問題時,談到現代青少年普遍的特性....

其中一點,是"自命不凡"...

青少年們自認與其他人不同,別人會發生的事(例如:飆車出車禍....等),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故飆車、吸菸、吸毒、嚼檳榔、雜交.........自認自己沒那麼倒楣,不會摔死、得癌、中標......

看來,癮君子們也具有相同的特性........你們也常告訴自己"因菸得癌的人絕不會是我,我才沒那麼倒楣呢!"

請三思....
舊 2005-05-21, 10:59 PM #454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pollo_749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