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巨口鯊科是鼠鯊目的一科,只有一種巨口鯊 Megachasma pelagios,是新發現的一個品 種,到目前只發現了21只,分佈在世界個地。須鯊頭大嘴大,細牙成須狀,和姥鯊科及鯨鯊科 的鯊魚一樣,以過濾浮游生物為食物,尾長,但和長尾鯊科不同,上半葉上翹的不厲害。根據 捕到的樣品,長4.5 米,重750千克。
圖的連結和文章(英文)
轉貼自
2.【實習記者陳亮諭台北報導】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的邵廣昭,同時為「魚類入門」等書的作者,
感嘆地表示雖然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生態,但在國人對魚類的認知不足下,「愛吃、愛養、愛釣」為愛魚的方式,無所不吃的台灣人特性,迫使台灣周邊魚類銳減,更促使他完成魚類百科的決心,冀望民眾能夠了解,進而愛惜台灣豐富的海洋資源。
不吃魚的王榮文,為遠流出版公司的董事長,同時有感而發地舉例,去年7月,20世紀的3
大名魚之一的巨口鯊,漁民捕獲後卻不知如何處理,只好將其分食,令魚類的學者專家為之
痛心,假如每個人對魚有更多的認識,就可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不單單只是滿足口腹之慾。
國際潛水教練、海洋攝影專家郭道仁,提到某次拍攝台灣周邊海域的海底景觀,當外國的同
好者看到此影片時,便質疑台灣是否沒有魚?而當郭道仁潛入該國的海裡時,驚為天人的魚
群,剎時全都游向他,友善地招呼著,他將此情景形容為「豐滿」,內心的澎湃洶湧,溢於言表。
郭道仁對於「魚類入門」等書的出版,感到興奮不已,郭教練曾在其他國家機場書店,看到
20多本魚類書籍,嘆息台灣竟沒有一本完整介紹魚的專書;不過,在這系列書誕生後,相信未來在拍攝魚類時,將期待轉變為等待,知曉此魚會有什麼行為後,等待牠的行動,留下美麗倩影與生態記錄。
而農業委員會的副主委李健全,心有戚戚焉地表示,自己多年前看的是日文魚類圖鑑,對於
能有如此的書籍,欣喜萬分,但也憂心台灣脫序的海洋開發,惋惜消失的魚種。
海洋科技博物館館長,也是此系列書的作者之一陳麗淑,回想起從小到大的經驗裡,魚始終
都在她的生活裡陪伴著,因此也奠定她一直朝著海洋魚類領域發展。
至於為何會有將魚化為紙模型來呈現的構想,陳館長提到前陣子因「海底總動員」電影,導
致小丑魚販賣的數量為平時2倍,相對的,海中魚的數量銳減,產生矛盾現象,想讓民眾認
識魚,卻不想造成如此的反效果,而自己曾看過昆蟲的紙模型,所以也如法炮製,終於出版
了「我的海洋酷朋友」的紙藝書。
轉貼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