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125
看了這麼一篇
原來恐慌症是這麼一回事
以前知道一些~是一個朋友告訴我的
她也有三四年的病史了
之前還嚴重到有憂鬱症
現在,雖然狀況好點了,但還是一樣會有尋短的念頭
叫她看醫生,也一樣大概是同樣情形,大概知道看診的流程,所以就連看都不去看了
不過,對整個狀況,也只是稍微了解
看了一整個討論串下來
我想問B.J大大
能不能介紹一個醫師?
或許會有一些幫助吧
會不會有幫助
我也不知道
|
這個跟sigma1大大的建議我一起回應。
1、我的醫生目前在台中,不是不幫莫言一名或是125您,而是看了一下各位的所在地,都有段距離。
2、舟車勞頓會不會造成病人的負擔? 需要考量進去。能夠就近找到適合的醫生,是最好不過。
3、同一位主治適合我,也有病友覺得他很差勁。每個人要求的其實不太一樣,無法概括而論。
的確,以我自己而言,有一段時間,每個月都要從外地回台中看診,拿藥。原因是之前在其他省立醫院看過,可是真的明顯銜接不上,需要重新建立醫病關係...各種考量下,我還是回來看。來回,不包含等車時間,至少要三個小時以上,蠻累人的。若非必要,我不太建議如此。加上,可能也只是試試,要不要試到這麼遠? 可能不需要啊。
病人跟醫生的關係很有趣。想想看,要跟一個陌生人談自己的事,而且這些事可能平常是連家人、朋友都不會說的,卻又不像網路,看得到醫生,而且可能下次還會看到他。一直到,已經開始信任對方,可能已經很久很久以後了。另外候診室有一些跟病人,這些病人多半一個人來,氣氛凝重。進了診間,有的地方還會配個護士在裡面,雖然有些礙於醫院配置,無法將護士的位置放在診間外,卻還是可以與診間裡相通。相對地,也會增加一些病人的心理負擔。
曾經就診的人,重新再度看診時,一樣在打量,這個醫生可不可以信賴? 能幫我多少? 有沒有那份心? 我大概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比較接受自己的醫生。記不是很清楚,說不定比這個時間要更長也說不定。很難說。
因為恐慌進而有憂鬱傾向的不算少,許多病人多半都會對自己的處境感到不安。有沒有好的一天? 什麼時候? 每天每天都發生的時候,所消耗的體力非常驚人,虛弱感多少會有。有時進步一點點,有時又退步一點點,得失心變重,感到氣餧在所難免。試著想,假設你有一種病,一般人沒有,那又不是痛,也不是癢,假設是暈好了。去看醫生,醫生給你一個你一輩子聽都沒聽過的病名。回頭一查資料,患者有10%可能治療無明顯成效,自己是不是那10%也搞不清楚。工作怎麼辦? 未來怎麼辦? 還有一堆「怎麼辦?」等著你。一暈起來,大家又會圍過來問你怎麼了? 說了病名,又追問那是什麼? 東問西問之後,你可能會開始想,這種問題跟問宇宙有沒有盡頭不是差不多嗎? 逐漸你發現,多半的人只是亂好奇一把,沒真的付出那麼多關心。多灰色啊。如果不小心,老闆哪天找你去,問你:你最近是...??? 簡直灰得沒完沒了。不覺得嗎?
而且,其實遇到不少病友,可能是恐慌,可能是躁鬱,可能是憂鬱,還不少屬於「硬漢」級的人物。只是有的到診間,出來的時候是紅著眼。像說不出來的情況,我自己也有。也不是刻意,而是自然到了診間,腦袋就會完全處於空白狀。就像變魔術一樣,彈個手指,不見!醫生會問:就這樣? 我會老實地說,想不起來。後來採隨手記。然後把想跟醫生溝通的部份再挑出來,寫下來。事實上,寫就是一種抒發,不失為一個方式。慢,倒是有一點。
以上。恭喜莫名一言跨出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