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Edition
幫SONY代工的台灣工廠的二家利碟和達信,都有自己的CODE,
而SONY代工和RICOH有點類似,採用專屬的SONY CODE,製
造上,以代工製造,而非品牌印刷而已,基本上,會有SONY
CODE而非是SONY品牌的話,大多都非正規工廠判定A級品的,
如RICOH過往亦同,當初RITEK DVDR有少部份亦是RICOH染
RICOH CODE,而理銘的CyQ've有時也會有相同的情況,而
BENQ DVDR有少部份用到SONY CODE亦同…
工廠在代工國際的一些大品牌,尤其是特定單有專屬性的,除非
有簽定次級片全面銷毀或特殊處理不外流的合約時(如三菱湛藍
CDR當初即是),不然工廠所做出來的百分之幾的次級品也是成本
的情形下,通常都會想辦法處理掉銷售掉的,只是一般都會比較
低調或外銷囉…
|
幫您在備註一些:
SONY會交由達信或者利碟來生產..
多數這兩家有部分產品跟SONY下單,而SONY把全世界的生產量交由這兩家生產..
早期,據利碟的品保跟業代告知,SONY有出給利碟,刻版.油墨以及部份機台的設備,外加空片的認證費等一些產品,而SONY的訂單,會從每個月利碟的帳款,相互的扣抵,而當時SONY在利碟的產能,幾乎到達70%的生產量..
而印上SONY的品牌,必須經過品保的抽驗,而SONY的油墨都是經過指定由日本進口到台灣,
台灣是很難仿的出來,不過近幾年,盤彩油墨商也能做到跟SONY油墨的品質,外表很難看的出來,
而印上SONY,並不代表真正的A級品,SONY會因為地區性的價位不同,印刷上去的品質也就不同,個人就看過,在CD-R時代,在印度的產品LOGO為五彩(當時台灣連看都看不到),隨手翻動片子,就看到約30%的瑕疵,再國內一定會被退貨的,當然那時也看過MAXELL印一批藍片,也是用超爛的片子..
而這些都是長期包線下次級產物的銷售法..
而這些SONY CODE因為對燒錄器的支援度比較強,有些工廠多生產出來的片子,因每個月數量不多,SONY又不願意接受額外多出的空片,多數都交由工廠自行處理,只要不亂到市場行情,多數採取默許法來接受,這些產品多數會印其他代理商的LOGO,當然這些LOGO也是有分A.B.C等級,只是要低調處理,不能大聲宣傳,並不是把所有差的都給OEM的LOGO..
所有的生產線,有些包線的簽約廠商,比如生產線按照工廠內定可到60萬片產能,可能包線的廠商認為A級品到40萬的產能,B.C級為20萬片,當然價格也是不一樣,通常這條件都給大客戶的指定要求,只要每一天的產能良率,超過客戶的需求,有時還會要求生產人員寫報告的,而不足的也要寫報告,當然有些大客戶沒要求這些條件,產品線,工廠就會做到高達95%的良率,因為是賣95%的A級品,相對的,工廠賺的錢多,犧牲的也少..
而每個月生產的量多數會超過指定量,這些指定量,客戶不接收,自然變成工廠的無形庫存,也因此必須要找其他客戶,吸收這些產品..
很多就如此流出,但多數都是一時,因為這種貨,不是天天都可以拿到,要等待..
而有些工廠,可能批給小客戶,價錢不划算,會使用工廠自創的品牌,來抬高價格,獲取更高的利潤,RITEK也就如此會用到RICOH CODE..
BENQ也是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