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prelude
家人的了解跟支持非常重要
所以一定要陪同媽媽
最好跟醫院精神科相關工作人員多問問
有沒有病友支持團體可以參加
社工師或是心理師的諮商輔導要能定期參加並一同擬定治療計畫跟目標
行為及認知療法對恐慌症有一定的功效
但是藥物也是不可少的
by the way,"精神科"的污名化在台灣很嚴重
看精神科醫生對家庭或個人變成一件羞恥的事
這種錯誤的認知造成了很多不幸而且原來是可以避免的悲劇
上網來問問不是壞事
起碼你會覺得隱私比較有保障
別忘了跟我們說你媽媽的就醫後情況!
|
污名化真的害到不少人...
若非如此,何必改稱「身心科」。
行為、認知治療國內有翻譯的書,叫「理情行為治療」,那本比較偏理論一點。
「別跟情緒過不去」比較輕鬆一點,中間會有舉一些有用的例子。
都是出自同一個作者之手。
如果能再跟醫療配合上來,效果會好很多。
自己本身用過幾種不同的藥物,不論長效還是短效型,都有它的副作用。
請媽媽如果覺得藥物有不適應的情況最好表達出來,跟醫生溝通換藥的事宜。
有的吃了實在太暈@@~
國家藥典這您可能用得上。有疑問還是那句老話,跟醫生談一談,跟藥師再談一談。
有時兩方說法會有點不同,覺得不安心,就再回去跟醫生確認。
另外,恐慌發作之後,感覺整個人會虛虛的。
因為能量都耗用在過度緊張上,所以如果發生較頻繁時,體力相對比較弱。
時間一久,可能會有憂鬱的傾向,如果有病友支持,感覺就不會那麼孤單。
情況允許之下,內分泌的狀況(約半年)固定抽個血檢查一下。
有的精神科醫生會幫患者注意到,有時候會沒注意到。就提醒一下醫生嘍。
單用藥物就想控制住,甚至康復,目前我還沒見過。
跟心理師或跟醫生做諮商費用印象中不高,定期去聊聊天。
就像愉快的下午茶。

不過談話內容,你可能就比較不方便知道了。
除非大家協議在先。
關心媽媽,可是千萬不要自己變得神經兮兮的喔。
病程是發展到哪裡,單看這樣描述真的比較聽不出來。
prelude大大建議可以試著多提供資訊,這樣大家比較容易清楚一些。
令堂的舉動是試著想讓痛覺取代「慌」,讓自己鎮定下來。
別害怕。
陪媽媽看完病之後,如果可以去小吃一頓,個人覺得有正面效果。
我自己是這樣啦。

否則,看病的流程就是那樣,又要常常報到,不找樂子,很無聊的。
再來是我個人的好奇了...prelude大大是不是這方面的專科啊?
還有,殺人放火老大,您後面那篇好像post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