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play0616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Feb 2005
文章: 136
引用:
作者(- _-)b
華碩去年在台灣區 DIY 市場的銷售輸給技嘉了 ~
今年的 OEM 定單似乎有受此影響 , 所以今年的策略開始有所改變
本來華碩不大理會網路上的討論板的 , 現在開始反擊了
第一個反擊的目標就是 "X X路 6號" 那家 ....
因為那家對他的攻擊最劇烈
還有今年也開始改用日系電容了 ....

我每次想買華碩的主機板 , 但是只要看到 "f...something" 的發言又退縮了


看清楚,技嘉出貨量哪裡超越ASUS

5家一線主機板廠商出貨量比較評析 記者林貞美

主機板雙霸華碩、鴻海不約而同喊出今年出貨量各5,000萬片的目標,與技嘉、精英及微星的出貨量差距已愈拉愈大;業界人士認為,鴻海華碩今年將展開全球主機板龍頭爭霸戰,恐將上演一場業者間的淘汰賽。
2004年華碩在巨獅策略搶佔市場下,受衝擊最大的微星與精英都誓言要在今年扳回一城;不過,鴻海也挾全球布局的實力,對主機板業務上緊發條,去年鴻海主機板出貨量僅3,000萬片,略低於華碩的4,200萬片,雖居全球第二位,今年鴻海則雄心萬丈喊出5,000萬片的出貨目標,與華碩一拼高下。
據瞭解,微星與精英因此今年嚴苛的競市場競爭態勢,都嚴陣以待,微星積極搶攻消費型電子領域,精英則將以歐洲為起點,奪回失去的市佔率。
去年包括精英、技嘉、微星三大主機廠總出貨量約達4,000餘萬片,僅與華碩一家相當,不過,值得注意是,去年這三大主機板廠中,僅專注品牌的技嘉整體整體主機板出貨量仍較2003年成長外,精英及微星在華碩巨獅威脅下,去年主機板出貨量均面臨衰退命運,微星出貨量僅1,300萬片,更由第三名滑落至第四名。
市場人士認為,今年華碩及鴻海都以5,000萬片為目標,在經濟規模持續擴張情況下,未來出貨量未達2,000萬片的一線廠,在零組件採購及上游產能掌握度上,將會「很辛苦」;不過,根據統計,去年全球主機板出貨量約1.3億片,今年應可小幅超過1.4億片,而光是華碩鴻海總合即已達1億片,嚴重擠壓精英、微星的競爭空間。
業者便指出,微星去年面臨獲利下滑,以及多元化佈局腳步調整的營運壓力,公司內部面臨極大的變動,除了產能全數西移導致裁員風波外,光碟機部門停擺及網路通訊部門規模縮小。
精英在2003年出貨量已達1,830萬片,原預估去年以2,000萬片為目標,但沒想到在華碩的強勢競爭下,精英去年出貨量未及1,700萬片,比前年還要衰退近一成,所幸精英筆記本型電腦業務穩定成長,今年仍將深耕筆記本型電腦業務,並積極衝刺歐洲及亞洲主機板市場。

【2005-01-12】
華碩主機板 後年搶全球五成市場(新聞日期:2004/7/27)
全球最大主機板廠華碩為捍衛龍頭寶座,已訂下後年全年主機板出貨目標6,000萬片,希望奪取全球五成主機板市占率。華碩與鴻海兩大主機板廠正展開一場主機板大戰,全球主機板產業將加速洗牌。
據瞭解,在自有品牌及代工業務順利推展下,華碩已訂下明年主機板出貨量4,500萬至5,000萬片的目標,後年更希望拿下全球主機板五成市場,總出貨量將達6,000萬片。
華碩主機板今年預估出貨量約4,000萬片,接近技嘉(1,500萬片)、精英(1,700萬片)及微星(1,200萬片)等三家一線主機板業出貨量的總和。市場人士認為,華碩、技嘉、微星及精英並稱主機板「四大天王」的時代已經過去,全球主機板市場已進入華碩與鴻海雙雄對決的時代。
鴻海今年預估出貨量3,500萬片,明年更訂下出貨量5,000萬片的目標,挑戰華碩的全球主機板龍頭地位。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昨(26)日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華碩將全力捍衛全球主機板龍頭地位,鴻海想要超越華碩,還有得拚。」
施崇棠昨天不願透露華碩明、後年主機板出貨目標。華碩主管表示,華碩今年主機板出貨量4,000萬片中,自有品牌至少2,500萬片,其中華碩第二品牌華擎占800萬片。
華碩預估,華擎明年出貨量可望突破1,000 萬片,加上華碩自有品牌業務蒸蒸日上,預估華碩明年主機板出貨量約4,500萬到5,000萬片,與鴻海明年主機板出貨目標不相上下。
市場人士認為,鴻海主機板業務仍以為歐美大廠代工為主,但戴爾、惠普等國際大廠代工訂單,絕不會只委託一家,華碩在主機板代工市場,仍會扮演重要角色。
華碩主管認為,鴻海目前是全球主機板代工龍頭,但在自有品牌業務方面,還在起步階段。


2005年主機板產業展望- 華碩鴻海兩強對峙 競爭不減
專案副理 林美如 2005-02-04
主機板產業邁向成熟化,使台灣主機板產量的成長率,自2001年起已趨近全球產量平均成長率。受到主機板平均出貨單價逐年下滑的影響,2001年起產值已出現成長不易的現象。在該環境下,台灣主機板廠商競爭情況激烈,大者恆大趨勢明顯,獲利率也持續壓縮中。
2005年Desktop與Notebook效能將更接近,若再考量Intel近期多次調降Noteboook CPU價格,預期2005年Desktop與Notebook價格效能比更接近,不利主機板成長。同時,2005年Notebook相較於Desktop更具有降價空間,將使Notebook在PC滲透率持續攀升並壓抑主機板的成長。
2004年前四大主機板合計出貨量的成長完全由華碩所囊括,若再考量近三年鴻海主機板出貨量由2002年的1300萬片,到2004年公司宣稱可達3000萬片,2004年華碩與鴻海兩強並峙主機板產業的局勢已形成。非一線主機板大廠生存空間日漸壓縮,在考量資源有限之下不排除向鴻海靠攏,委由其代工製造的趨勢成形。
2004年除了華碩多角化成果已經顯現,精英營收比重已不再集中於板卡事業部外,技嘉與微星仍處於起飛狀態,2005年著眼於Notebook產業的高成長,四大廠商均列為重點發展項目,從產業趨勢來看,2005年廠商整合製造系統產品的成本競爭力,將是邁向下一階段成長的關鍵。
在主機板廠商方面,以華碩多角化成果佳,華碩自2003年除了主機板外,在Notebook品牌效益也逐漸發揮,2005年預期各項3C產品品牌綜效可發揮,再加上2005年各項關鍵零組件跌價的趨勢,有利於品牌廠商獲利空間,使華碩具潛在獲利,建議可長期持有。

產業前景:
一、台灣主機板產量成長率已趨近全球平均,產業邁向成熟化
受到PC產業成熟化、Notebook滲透率提高與台灣主機板全球市佔率已達90%以上的影響,使台灣主機板產量的成長率以往倍數於全球的盛況不再,自2001年起已趨近全球產量平均成長率。就產值來看,受到主機板平均出貨單價逐年下滑的影響,自2001年起產值出現成長不易的現象(見表一)。整體來看,台灣主機板產業在面臨成熟化之下,使產業內廠商競爭的情況激烈,大者恆大趨勢明顯,獲利率也持續壓縮中。

二、2005年Desktop與Notebook價格效能比更接近,不利主機板成長
根據Intel的規劃,桌上型電腦於2004/2H導入Prescott CPU搭配Grantsdale/DDRII/PCI-E架構的晶片組,由於初期平台成本偏高,預期至2004/4Q的比重僅約20%,低於Intel的計畫。預期2005/Q1導入64位元6XX系列CPU,2005/Q3再推出採用90奈米製程生產的雙核心Smithfield CPU產品,並預期至2005/Q4可達到40%比重。在Notebook方面,預期於2005/Q1導入Alviso/DDRII/PCI-E架構的晶片組,2006年導入雙核心Yonah CPU架構產品。
2005年Desktop與Notebook效能將更接近,若再考量Intel近期多次調降Noteboook CPU價格,預期2005年Desktop與Notebook價格效能比更接近,不利主機板成長。
三、Notebook在PC滲透率持續攀升將壓抑主機板的成長
根據Notebook與主機板的特性分析,Notebook的需求彈性仍大於1,相對來看主機板的需求彈性為0.5,顯示價格策略對於刺激Notebook需求
仍有相當的助益(見圖一)。2005年來看,佔Notebook成本比重達30%的面板價格在上半年漲價機率不高,再加上Intel調降Notebook CPU價格效應,因此2005年Notebook相較於Desktop對於消費者將具有吸引力,預期Notebook在PC滲透率將持續攀升並壓抑主機板的成長。

四、台灣主機板季節波動性逐漸緩和
全球PC產業的季節特性相當明顯。一般而言,上半年是產業淡季,下半年從第3季起開始進入旺季,第4季為旺季高峰。比較台灣與全球PC產業的季節波動特性,可發現台灣產業波動幅度較全球更明顯(見表二)。

從產業供應鍊來看,由於全球資訊產品競爭日趨激烈,包括資訊產品週期縮短、Lead time愈來愈短,除了著重產品設計與製造本身的方式,後段的原物料與配送管理也被規劃進來運籌管理體系當中,以能即時反應市場的變化。台灣廠商為全球國際PC大廠建立全球運籌生產的服務體系,負責製造、運送、後段管理並扮演調節產銷庫存的功能,是造成台灣PC產業的季節性變動較全球為大的主因。由於主機板廠商貼近通路市場發展自有品牌的比率更甚於筆記型電腦廠商,使該產業對於市場需求的變動更為敏感,即時調節產銷,造成主機板產業的季節特性更明顯。不過受到主機板產業逐漸成熟與廠商以保守心態因應產銷需求,自2002年起台灣
主機板產業的每年季節性波動已低於1998~2003年的平均值,呈現趨緩的現象(見圖二)。

五、2005年華碩與鴻海兩強將並峙主機板產業
根據MIC統計,2004年前3季台灣主機板(不含系統)出貨量77.6百萬片,YOY 5.5%,佔全球主機板出貨比重77.8%。國內四大主機板廠商包括華碩、精英、技嘉、微星等,2004年前3季合計主機板出貨量為62.3百萬片,YOY 18.4%,仍高於國內產業平均YOY 5.5%,國內市佔率為80%,高於2003年72.4%,顯示國內大者恆大的趨勢。但是再細究4大公司的表現,華碩市佔率由2003年27.1%大幅提高至37.5%,精英由17.2%下滑至15.7%,技嘉由13.3%微增至13.7%,微星由14.7%下滑至13.4%,出貨量的成長完全由華碩所囊括,若再考量近三年鴻海主機板出貨量由2002年的1300萬片,2003年2000萬片到2004年公司宣稱可達3000萬片來看,2004年華碩與鴻海兩強並峙主機板產業的局勢已形成(見圖三)。
展望2005年,預期全球主機板將隨著桌上型電腦在2004年達到本波PC循環的高峰,成長率由8.6%滑落至3~6%,台灣主機板由於市佔率已高,預期整體出貨量成長率也落在3~6%,不易高於產業平均成長率太多。就各別公司來看,華碩預期2005年出貨量5,000萬片,YOY 為18%,鴻海預期出貨量挑戰5,000萬片,YOY 高達66%,精英2,000萬片,YOY20%,技嘉與微星分別均預估5~10%成長。因此,在前5大廠均定下高於2005年產業成長率下,市場競爭將有增無減,主機板產業是否已經落底仍有待觀察。

六、非一線主機板大廠生存空間日漸壓縮
受到主機板市場成熟與競爭激烈的特性,小型的主機板廠商包括陞技出現財務危機,承啟、磐英、映泰獲利遽減,梅傑經營階層換手等,顯示營運壓力沈重。近期再加上傳出Intel刪除二線主機板廠商direct account的身份,由於direct account的好處在於,可以直接同步取得Intel對於未來產品線規劃藍圖、價格優惠、產品缺貨時優先供貨的保證等等。
這點對於二線廠商相當重要,因為近年來在大者恆大的趨勢下,二線廠商的生存空間日愈被壓縮,目前惟一掌握的利基點在於領先市場推出最新規格且具差異性的產品,經營既有OBM市場,維持穩定的獲利與市場。通路資源有限之下,若連與PC規格制訂廠商Intel的最新資訊取得管道都被取消,則二線廠商經營利基市場的優勢將淡化,處於挨打的局面。
2004年當繪圖晶片缺貨時,ATi或Nvidia策略性的支持direct account大廠,使繪圖卡產業整合態勢出現,資源有限的二線廠商聯袂向鴻海靠攏,以降低生產成本。預期隨著Intel該項策略實施後,具有品牌的二線廠商為了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尋求製造大廠鴻海支援的趨勢也會在主機板出現。
舊 2005-03-31, 04:17 AM #6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play0616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