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時代的路克天行者】出處 夜郎:去他的電影
http://www.noise.idv.tw/
一個多月前,cnet.com的網站上轉載了一張紐約時報的照片,內容是一家厚顏無恥地盜用艾西莫夫小說書名(《機械公敵》原著「I, Robot」)來替公司命名的iRobot科技公司?美軍研發的軍事用機器人。該篇報導中詳盡描述了美國「未來作戰系統」的計畫內容。
根據五角大廈聯合作戰司令部的說法:這些比人類更適合殺人的機器人將「不會飢餓、不會忘記命令,連隔壁的士兵被殺也不為所動」。
某種程度上,這張照片意味著我們已經一腳邁入好萊塢電影才會出現的瘋狂時代。而從大銀幕逃逸到現實世界的這些機器人,將不會受到艾西莫夫的機器人三大法則(參見《機械公敵》)所拘束。即使槍口下的人如何哀嚎悲鳴,尖端科技機器人也將不為所動。
不論是求真理,或是求心安,此刻的我們顯然需要更多的科技寓言。於是我們來到戲院觀看大友克洋的新片──《蒸氣男孩》。
維多利亞時代的星際大戰
距離《阿基拉》已經十多年,日本動畫導演大友克洋居然直到今天才推出他的第二部動畫長片。更讓人意外的是,在這漫長的等待之後,《蒸氣男孩》竟不是帶領觀眾前往更玄奇、更詭譎的未來世界……猛地一轉頭,我們來到1851年,工業革命時代的倫敦。
就在第一次萬國博覽會揭幕前夕,住在倫敦的13歲少年雷意外得到一個名為「蒸氣球」的神秘動力裝置,因而捲入各種複雜政治勢力的爭逐角力之中……
多數人直覺會認為這是個老古董的懷舊故事,但《蒸氣男孩》其實更像GAINAX的山賀博之(《機動戰士鋼彈0080口袋中的戰爭》)和庵野秀明(《新世紀福音戰士》)早年的創業作──《王立宇宙軍》。前者乃假懷舊之名行科幻之實,後者嚴格說來是假科幻之名行懷舊之實。兩部電影的共通點是,利用一個虛構或真實的科技突破點,去引爆政治、社會和人心的衝擊。正乃架空歷史的標準作文格式。
大友克洋虛構的那個神秘動力裝置乍聽之下可能是工業革命時代的真實產物,然而事實上這顆蘊含足以推動一整個城市之蒸氣的金屬球,其實跟違反熱力學第二定律的所謂「永動機」一樣,純粹是科學的神話。
雷的父親和祖父是研發這顆蒸氣球的科學家。他們其中一個扮演了被毀容的達斯維達(有些人叫他安納金天行者),受到黑暗力量的誘惑;另外一個則扮演了類似歐比旺或尤達大師(外型比較接近後者!)的角色,負責牽引著對於科學充滿期待的雷走向科學的光明面。這跟喬治魯卡斯的《星際大戰》實在是同一個寓言,只是跟蒸氣有關的這個版本發生在維多利亞女王統治下的倫敦,而流在少年血液中的不是「原力」,而是「科學」。
無所不能的蒸氣替人類帶來了科技的大躍進,顯然徹底失控的大躍進。一場蒸氣大戰就此展開。
無人能比的說故事高手
很明顯地,大友克洋同學這次是故意去踩了宮崎駿的裙腳,替他的新片安排了一個非常宮崎駿的背景。少男/少女、飛行機具、歐洲的故事背景……甚至連城堡都簡直是脫胎自宮崎駿的《天空之城》和《霍爾的移動城堡》。
以昂貴拍片成本著稱的大友克洋,動機無非是想要一部討好更多觀眾、在商業上更成功的作品。如果歷來最糟糕的宮崎駿電影《霍爾的移動城堡》都能賣破三百億日圓,更為昂貴的《蒸氣男孩》應該也可以。
話說回來,大友克洋實在比誰都有能力拍攝一部討好更多觀眾的電影。因為他正是我個人所知最好的說故事高手。
你可能跟我一樣,每次看見「綿密的故事張力」這樣一個形容詞,總是很難想像它應該是怎樣的。直到我看到六大冊的漫畫「阿基拉」,我才知道什麼叫做綿密的故事張力。因為漫畫這個媒介的特殊習慣,大友克洋跳脫電影的三段式結構,以魔術般的奇妙方式四處釋放故事的懸疑點,將觀眾的認知把玩在手中。電影版的《阿基拉》同樣充滿分布均勻的推理快感,《蒸氣男孩》也是。
作為一個編劇的高手,大友克洋超群的說故事能力展現在他的各式各樣劇本之中(包含漫畫和動畫)。而作為一個導演,大友克洋則有能力透過精確的節奏掌握能力,讓電影充滿緊張冒險和視覺刺激。
力量的失控是他最愛的主題,也是他最拿手的場面。漫畫「童夢」中失控的超能力毀滅了一整棟公寓,《阿基拉》中則毀滅了整整一個東京。而《蒸氣男孩》中失控的蒸氣力量毀滅了另外一個城市──倫敦。字面意義上來說,觀眾甚至還可以真的看到兒歌中的「倫敦大橋垮下來,垮下來……」。
電影公司的宣傳語說「特效媲美《明天過後》」聽起來可能是引喻失當,但換個角度想,這部動畫電影所帶來的壯觀場面和憾人音效,果真可稱之為動畫界的《明天過後》。因為它確實是一部充滿各種前所未見的聲光刺激的動畫電影。
可惜的是,不同於前次的《阿基拉》,或者是他的編劇作品《老人Z》(北久保弘之導演)、《大都會》(林太郎導演),大友克洋的幽默感和人情味變得有些跛腳。《蒸氣男孩》中歐哈拉集團的美國千金女史卡雷特(顯然引用《亂世佳人》的女主角Scarlett O'Hara之名)原本應該發揮這個作用,但過分重複的舉動讓觀眾實在厭煩。
故事主人翁雷的角色發展也比較單面,遠不如《阿基拉》中讓人永難忘懷的青春期苦悶少年鐵雄。
耐心(同時也是尊重)的觀眾可能會留下來看完電影片尾字幕,發現故事之後的更多故事。原來《蒸氣男孩》中的角色發展不足事實上其來有自──這只是一系列電影的開始,已經宣佈開拍續集的大友克洋只是假借這部前傳來介紹人物出場……而我,只能建議他將片名改為蒸氣大戰首部曲Steam Wars: Episode I之類的。
半弔子的科學寓言
上述這些瑕疵對於《蒸氣男孩》的傷害有限,比較致命的是大友克洋這次對於「科學寓言」這個題目的淺嚐即止。電影充滿了模糊不清的演講,大約就類似「科學小飛俠」中的大頭目,總是哈哈哈先大笑三聲,然後「你們這些…….,難道不知道……,竟然會相信……,然而事實上……」
永無止盡的哈姆雷特式演講並沒有挖掘出這個議題的深度。電影中種種對於資本主義的簡單評論,成了一本有趣不起來的部定版科學倫理教科書。
科學倫理的論證並不難,也不會太無趣,我無法想通為何大友克洋會只顧著緊張的戰爭動作場面,而輕忽了故事的寓言性。事實上,連電影《侏儸紀公園》都可以在忙著跟迅猛龍追逐之際,讓傑夫高布倫說出這麼簡明扼要的觀點:你們對手上技術的力量還一知半解,現在卻已經包裝好準備開賣了……
更為弔詭的是電影後段獲得空前成功的戰爭場面。它越成功,就會讓電影的主題越顯得弔詭。因為這些讓觀眾喜愛的****就像自打嘴巴一樣,賣的是戰爭的快感。
科幻小說家馮內果在「第五號屠宰場」(《虎豹小霸王》導演喬治洛伊希爾曾改拍成電影)中有段非常有趣情節。故事的主人翁(也就是馮內果自己)準備寫一本有關自己在二次大戰中經歷的書,結果他馬上被友人痛批:「你們自以為是經歷了戰爭的成年人,你們的故事會被改編成電影,由法蘭克辛納屈、約翰韋恩或其他那些自以為帥氣的老傢伙主演。戰爭看起來就會顯得非常迷人,然後,我們的世界就會有更多的戰爭,而打仗的就會是我家樓上那些小娃兒」。
這段對話說盡了《蒸氣男孩》的爭議性。
大友克洋說了一個精采絕倫的故事,故事講的是反戰,但最好看的部分正是戰爭場面。說起來他其實跟電影中的歐哈拉集團一樣,也算是發戰爭財的投機份子──現實世界的戰爭越多,他們賺的錢就越多。(史卡雷特不正不邪的立場不知是否意味著導演自己有意識到這個尷尬的地位)
當然,這部成本逼近天價的電影,不太可能像導演押井守的《機動警察2》一樣大開觀眾玩笑。我想,當以戰爭場面大作****的《機動警察2》演到最後一幕,大家發現電影中的戰爭根本無從發生時,投資該片的萬代玩具公司(Bandi)主管可能已經排隊去跳樓或是切腹了(事實證明該片票房奇差)。預算高達24億日圓的《蒸氣男孩》玩不起這種會出人命的切腹遊戲。
***********************
最終,《蒸氣男孩》確實是部上乘的娛樂片,但就議題上來說,比起《阿基拉》無疑是貧脊得讓人失望的電影。這部片不太可能對於一個成年觀眾的觀念有所動搖,更無法影響荒唐的「六千一百億軍購案」或是「未來作戰系統」之類的鳥主意。
好看的娛樂片,僅此而已。大友克洋,這次你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