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ular Member
|
有人把1975年到1993年這十八年,稱作是台灣歌壇的黃金歲月,因為在此期間不僅出了李泰祥、李壽全、羅大佑、李宗盛、小蟲等堪稱台灣歌壇領軍人物的著名製作人、作曲家,還出現了諸如齊豫、蔡琴、潘越雲、費玉清、黃鶯鶯、蘇芮、童安格、齊秦、王傑、庾澄慶、姜育恆等無數個性鮮明、實力非凡的歌手,隨之而誕生的更是一大批影響深遠的專輯與歌曲。他們的出現不僅為台灣歌壇注入了無限活力,使得台灣流行音樂的創作達到一個空前活躍優產的黃金時期,同時也為現今台灣歌壇乃至整個中文流行歌壇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這十八年間,台灣歌壇歷經了民歌、校園歌曲、鄉土搖滾、台語民謠、商業流行等數度創作風潮的更替,推出了數千張風格各異的專輯,可謂精彩紛呈。為了紀念台灣歌壇這一段閃亮的日子,向所有為之努力過的音樂工作者致敬,也為了向年輕一代的歌迷推介他們不一定會注意到的這些優秀音樂,台灣著名電台節目主持人陶曉清女士發起了「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的評選活動。此次評選的範圍是從1975年楊弦的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開始到1993年1月出版的所有專輯,前後兩次的評審共邀請了台灣音樂界、傳媒界及其他有關人士約150多人參與,而評選的標準則以整張專輯在原創性、詞曲、演唱等多方面的綜合表現作為考量,以務求評選的公正性與客觀性。對於此次評選,所有的參與人員都投入了極大的熱忱並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從而使得最終出爐的這份榜單顯得尤為珍貴和極具價值。
1、《之乎者也》(羅大佑)
主要曲目:鹿港小鎮/戀曲1980/童年/光陰的故事
1982年由羅大佑製作並創作演唱的他的這張處女專輯給整個台灣歌壇「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至今餘波未息」。這位留著長髮,戴著墨鏡、有著強烈個性的年輕人的出現,扭轉了許多人對當
時台灣流行歌曲的「既定印象」(指七十年代末大量無病呻吟式的民歌體歌曲),在社會上引起了空前的注意和討論。在本專輯中,羅大佑充分掌握了流行音樂中最重要的部分,即「生活的真實」,而且無論批判或抒情,他的歌背後都有濃厚的感情基礎。這樣的詞配上他率直、流暢、過耳難忘的旋律,再加上他在整體音樂質感上的銳意經營,使得本專輯的水準達到了里程碑式的境界,亦讓當時所有人看到了台灣歌壇向前發展的可能性。
2、《「搭錯車」電影原聲專輯》(蘇芮)
主要曲目:一樣的月光/是否/請跟我來/酒干倘賣無
這張由李壽全製作的專輯在音樂上被視為是繼《之乎者也》之後,對當時台灣歌壇創作的又一次革命。而以一身黑衣及充滿真情實感的激越唱腔出現的蘇芮則打破了歌壇多年來女歌手柔弱無力的形象,而且至今難有人繼承發揚。
3、《橄欖樹》(齊豫)
主要曲目:橄欖樹/答案/歡顏/走在雨中/青夢湖
本專輯由台灣流行音樂的泰斗李泰祥製作,在音樂上,他為當時大同小異的曲式注入了強烈、清新的個人風格,並以他紮實的學院派古典根基來創作音樂,且首創了以大型弦樂來作為音樂背景的編配手法。在歌詞創作方面,李的作品有著詩一般的意境,文學與音樂的和諧亦是他的鮮明特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歷史系畢業從未受過專業音樂訓練的齊豫憑著她那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及對音樂超凡的領悟能力,為台灣歌壇帶來了一股清洌純美的氣息,至今仍獨領風騷。
4、《天天天藍》(潘越雲)
主要曲目:守著陽光守著你/生別離/天天天藍
這是潘越雲的第二張個人專輯,由李壽全製作,曾獲當年度金鼎獎(台灣歌壇專業評選)的三項大獎:製作人、演唱及編曲(陳志遠)。羅大佑對潘越雲演唱的評價是:「她的音域很平均,嗓音認同感強,歌中傳達出來的情緒張力極高。」本專輯也許並不是阿潘作品中最好的一張,但絕對是最有影響和最具代表性的。
5、《生命中的精靈》(李宗盛)
主要曲目:寂寞難耐/生命中的精靈
你像個孩子/沒有人知道
這是台灣歌壇現今最有影響力的製作人李宗盛於1986年創作並演唱的首張專輯,當時他由「木吉他合唱團」跨入音樂圈,並為鄭怡製作了熱門專輯《小雨來得正是時候》。對音樂創作的真誠及詞曲的平易,是李宗盛作品最動人的地方,而本專輯中的作品正是李宗盛日後大量動人創作的起源。
6、《向前走》(林強)
主要曲目:向前走/夢中人/閃閃爍
由陳升、李宗盛、周世暉、「友善的狗」四位超級大牌製作的本專輯打破了台灣歌壇國語歌曲一統天下的局面,從而確立了新台語作品在市場上的地位。同時,本專輯還被認為是一張從詞曲到企宣都難得一見的佳作,樂評人翁嘉銘認為專輯表現了「成長於鄉鎮的台灣本土青年,在邁向城市生活後所面對的種種社會衝突、思索、情感蛻變。批判雖不夠深刻,但至少真誠表露了年輕人對現實社會的體驗。」以鄉土仔形象出現的林強也因此一炮打響,他的創作風格及日後的專輯均受到了包括李宗盛等人的好評。
7、《龍的傳人》(李建復)
8、《一無所有》(崔健)
9、《未來的主人翁》(羅大佑)
主要曲目:亞細亞的孤兒/現象七十二變
愛的箴言/青春舞曲
本專輯自然是上一張《之乎者也》的延續,同時呈現出了更完整的創作概念及思考後成熟一致的風格,羅大佑藉由對特定對象的描寫,反映出一幕幕經過敏銳觀察剖析後的台灣社會。在音樂方面,羅大佑擔任了大部分的編配工作(上張專輯多由日本人擔任),並嘗試在音樂中加入民族樂器的運用。此外,羅大佑不凡的詞曲駕馭能力在專輯中亦隨處可見。
10、《抓狂歌》(黑名單工作室)
11、《回聲∼三毛作品第十五號》(潘越雲、齊豫)
主要曲目:七點鐘/曉夢蝴蝶/夢田
由齊豫、王新蓮製作的本專輯可以說是一部屬於三毛的音樂傳記。在《回聲》裡三毛以她那浪漫細膩的筆觸,描寫了她的童年、初戀、悲痛及流浪。而潘越雲和齊豫的演繹打破了詞作上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讓不同時空三毛的心情精確呈現,使聆聽者不知不覺地沉浸於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中。齊豫的蒼涼與潘越雲的柔婉搭配得天衣無縫,「把三毛唱活了」。
12、《許景淳專輯》(許景淳)
13、
14、《金韻獎紀念專輯(一)》(合輯)
主要曲目:再別康橋/如果/小雨中的回憶
這是台灣新格唱片公司出版的一系列校園歌曲合輯的第一張,並在當時的各院校學生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是掀起校園歌曲風潮的始作俑者。金韻獎的每一屆比賽都產生了不少新的歌手及創作人,他們的湧現對後來台灣流行歌曲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15、《中國現代民歌集》(楊弦)
主要曲目:鄉愁四韻/白霏霏/迴旋曲
本專輯中所收錄的九首曲目都是由楊弦根據餘光中的詩創作的,當時在民歌餐廳演唱後頗受歡迎,進而推動了整個歌壇「民歌風潮」的掀起,楊弦因此而被稱為「台灣現代民歌之父」。
16、《大腳姐仔》(陳小霞)
17、《此情可待》(蔡琴)
主要曲目:讀你/蝶衣/塔裡的女人/最後一夜
由當時飛碟唱片的老闆吳楚楚親自製作的這張專輯一直以來都被人叫做《最後一夜》,而定名為「此情可待」主要是為了強調專輯中對成年女子心情的描繪。有梁弘志、曹俊鴻、李宗盛等多位名家參與了歌曲的創作,而以低沉而優雅的嗓音一枝獨秀的蔡琴在專輯中也有極佳的演繹,是她個人的演唱生涯在《出塞曲》之後達到的又一個高峰。
18、《紅螞蟻合唱團Ⅰ》(紅螞蟻)
主要曲目:愛情釀的酒/最後的約定/從現在開始
在以個人演唱為主要的台灣歌壇,樂隊組合形態的創作及專輯相對來說少得可憐,其中1983年成立的紅螞蟻合唱團堪稱是典範級的一隊,隊員中的沈光遠、羅宏武、鍾興民等日後都成了台灣樂壇的中堅份子。雖然專輯中的音樂風格不甚一致,但當時身為校園學子的「紅螞蟻」們的創作自有其可貴的生命活力與爆發力,於當時的歌壇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19、《忙與盲》(張艾嘉)
主要曲目:忙與盲/愛情有什麼道理/親愛的你好嗎
這是李宗盛加盟「滾石」後製作的第一張唱片,當時的製作理念是希望能做得「比較真實、比較具體」,因而在配器上捨棄了當時正流行的電子樂器。專輯成功的另一半也在於才女張艾嘉的參與,她將自己生活及情感方面的種種遭遇融進每一首歌中,從而使得專輯具有鮮明的個人色彩,並藉此來反映忙碌的現代人工作之餘的茫然及笑臉下的寂寞。
20、《童年》(張艾嘉)
主要曲目:童年/大家一起來/光陰的故事
這是張艾嘉與著名製作人羅大佑的第二次合作,也是羅大佑第一次以製作人身份出現的唱片。這次的張艾嘉是要唱出每一個成年人對童年往事及成長歷程的感懷,不加修飾的嗓音及自然流露的縷縷溫馨,將每個人的心都唱得暖融融的。
21、《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童安格)
主要曲目: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忘不了/讓生命等候
明天你是否依然愛我/乾燥花
恐怕我們至今都無法準確地形容當初聽到這首「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時的激動心情,而在90年代初新人輩出的台灣歌壇,童安格亦以此曲結束了他早期半紅不火的狀態,確立了他獨樹一幟的浪漫唯美樂風,並得到了商業與實力上的雙重認可。由童安格與殷文琦共同製作的這張專輯與前20位的唱片相比在製作技巧方面成熟順暢了不少,在歌曲方面更是留下了數首傳唱的情歌經典,雖然在專輯概念及歌詞寓意方面有可能被視為不夠深刻,但它在當時所取得的商業成功及波及到內地的深遠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
22、《跟你說 聽你說》(陳淑樺)
主要曲目:夢醒時分/你走你的路/傲慢與偏見/無言的表示
因為主打歌太有名的緣故,所以我們常常稱本專輯為《夢醒時分》。「唱的時候忘記他,聽的時候想著我。」這句專輯文案中的句子向我們揭示了其製作理念,即反映現代都會女子的心情及愛觀,而從此「現代都市女子」這一包裝概念亦開始被其他歌手或音樂人引用直至泛濫。通過這張專輯亦進一步確立了製作人李宗盛在唱片業界不可替代的地位,並由此傳出「魔鬼製作人」的「美名」,對當時台灣流行樂製作體制進一步成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3、《出塞曲》(蔡琴)
24、《8又二分之一》(李壽全)
主要曲目:我的志願/張三的歌/未來的未來
從校園民歌時代開始,李壽全便一直是位優秀的製作人與詞曲作者,本專輯以意大利電影名導演費里尼的經典影片《8又二分之一》為片名,在歌詞的寫作方面則是表現了一位現代成熟男子對自身及周遭環境省思後的心境的直接流露,與張艾嘉的《忙與盲》有著遙相呼應之感,因而被樂評人認為是當時(80年代中)少有的「沉穩紮實」之作。在當今的台灣歌壇繼承了這種風格的似乎只有陳升一人。
25、《認錯》(優客李林)
主要曲目:認錯/Just For You/誰能瞭解誰的寂寞
走城市民謠歌路以新人姿態出現的優客李林組合在遭到數家唱片公司的婉拒之後,恐怕怎麼也想不到他們會成為1991年整個東南亞唱片市場的一匹黑馬。《認錯》專輯不僅成為台灣歌壇各家排行榜上的冠軍得主,而且還令人驚異地打進了當時香港紅火的粵語歌壇,從而成為國語歌曲重返香港歌壇的「開路先鋒」。本專輯的成功在於李驥所寫作的清新流暢的旋律與林志炫那無人企及的高音技巧的完美配合,同時一作一唱的組合方式亦是開了當時台灣歌壇的先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