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dvance Member
|
基本上,30至40年代應該是''hollywood portrait''的最顛峰----之前技術器材仍不足;之後則小底機甚至連leica 35mm都充數,素質大大降低....
標準配備如下:
八乘十大底機是主流,通常是ANSCO,部分是kodak及其他:也有用更大的11乘14尺寸.
照片直接印樣.
大底機操作極其繁複,但好萊塢對此相當不惜血本,據說每個set-up至少會拍10到20張(但筆者看當年的木腳架上面少說有20盒格,一盒可拍兩張,即至少40張)>
米高梅拆廠後遺留大量片子,據說其中至少有1/4是瑕疵品----連嚴重失焦的片子都存了---這其中,珍哈露右眼有毛病的痕跡歷歷可辨----這也是當年片廠特別依賴修片師的旁證之一(修片師有大量編制);當年修片不只修皮膚瑕疵,還會變動臉部輪廓,甚至手腳的線條----各位可參看筆者貼的拉娜透納那張----她靠向石像的右臉被塗黑,收細了輪廓(就好像今日我們常用PHOTOSHOP玩的把戲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