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樣說好了.
小格局並不代表拍的就是爛, 難看. 我印象很深刻的是有次跟我以前的一個女朋友去看一片叫做
17歲的天空(2004國片). 她對那部片子頗有興趣(她是雙性戀), 而我當時是興趣缺缺. 可是看了以後覺得真的蠻輕鬆的. 雖然我不是同性戀可以也可以從中體會出一些他們生活的道理與樂趣. 故事編撰有到那個"味道"與"訴求".
重點是. 劇本劇本劇本, 故事故事故事.
亂扯沒重點又拷貝人家的東西, 那還想要賣錢? 我敢說在PCDVD七嘴八舌討論區去年個大大所自爆的很多文章都可以改編成電影, 而且還比這些已經上映的"電影"要好上許多. 如果設計人本身就是為了"某種原因"(避稅, 自爽, 還人情債, etc etc...)而拍攝的電影, 而不是以"觀眾"為己責任的電影, 那還想要賣座??? 人家花了多少心血, 他花了多少?
吳老大... 有的是錢, 人脈. 但這也是台灣的環境所塑造的因素. 他老大想做啥, 他有那本事去賠. 但我好奇的是, 他有沒想過就因為此舉動, 對國片反而有害無益等等之類的問題.
最後... 台灣演藝圈本來就是奇怪中之奇怪的一個圈子. 他們運作的方式... 挫中複雜. 但還是有人努力的(例如我舉的17歲的天空或是之前的雙瞳等等).
哀... 能說啥呢. 台灣的環境....
哀........
對很多想從事電影藝術方面的人來說, 可能會有兩句是剛好形容的吧.
我心照明月, 明月照溝渠.
P.S. 我們連A片都拍的離人家10萬八千里... 還有啥好說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