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philxiao
謝謝你,我現在正在努力找資料學習中
我把我那時的想法講一下好了,應該錯誤不少,如果您願意可否大概糾正一下我的錯誤處呢?先謝過囉~
我那時想的是,PIE/PIF簡單理解成"這部光碟機"對"這一片"的"讀取校正/能力"
於是會隨著測試機器,或是片子改變而有不同讀取/校正能力
而倆部不同型號的燒錄機,可能因為功率不同或是定位方式或是燒錄技術的差異,造成燒錄出來的片,在物理性質上有差異(例如說片子上資料正確性稍差,或是物理變化較少之類的)
於是,兩部不同燒錄機(ASUS和BENQ)用同樣片(假設片子狀況相同)燒一樣的資料
燒出來的物理性質就有差異
此時若再拿這兩片給光碟機(BENQ)做"讀取校正/能力"測試,
如果BENQ本身有設計成"讀取某種特型光碟片"能力較佳,而這種特性正好是BENQ燒錄機燒出的
那可能就會造成比較好的測試結果,相對的...
|
DVD空片的資料結構是由連續的ECC* Block區塊所組成,每個Block各有208個資料行
在每一行的最後10個Bytes,就是所謂的PI*值,由於光碟機在讀取碟片時,可能因為各種因素導致隨機存取錯誤 (random error),因此根據ECMA所公佈的DVD光碟標準規格,便要求凡每一行中有一個(含以上)Byte的資料出錯就被記成一個PI Error
而為了更嚴謹驗證燒錄的讀取品質,因此規定,如果每一行中有超過5個以上的錯誤產生那麼該行會被記成1個"PI-uncorrectable*",也就是PI Failaure
因此PIE是無法避免的,一定會出現,不可能每一行都沒出錯,因此只要不要多的太離譜,就可以接受,但是有PIF就不太好,代表你一行內有5個以上的錯誤,對於一個剛燒完的光碟片,這種情行是不太允許的
也因此PIE一定會比PIF多,而看一張光碟片的好壞,首先應看PIF,PIF多肯定是爛片
PIF低甚至沒有,就看PIE了,當然PIE太多也是無法令人忍受的,雖然他一定會出現
這部份就看個人的忍受力了,基本上一張DVD光碟PIE在100000左右是我能夠接受的範圍
因為一張空片上至少有143500個以上的ECC Block,一個Block有 208個資料行
當然有人200000以上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在300000,甚至500000以上
在當你備份重要資料時,可能就要考慮一下了...........................
註:
*1. ECC:Error Check Code ,錯誤檢查碼
*2. PI:Parity of the Inner code , 內部奇偶校驗碼
*3. PI-uncorrectable ,無法修正之PI錯誤
*4 PO:Parity of the Outer code,外部奇偶校驗碼,為ECC Block另一檢查機制,跟PIF
完 全不相干,不要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