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ilent Member
|
台灣飲食在近幾年早已加入不同的元素了
那就是情境塑造(簡單說,也就是主題式餐廳)
這包含地點,裝璜,人員,服裝,客群,話題製造等等
若用時尚,流行這種角度去看這類現象,就不會覺得訥悶
至於口味上的差異,其實那只是其中一項要素
甜甜圈,在很多賣雙胞胎的攤子上,也早有這項產品
但地點和經營手法的不同,它的商品價值,就會超出他人一等
再舉以前到過一家,忘了什麼名字的餐廳
開在幹道上,裝璜其實普普
它採PUB舞廳方式,整間以螢光燈系為主,間有乾冰,閃光燈穿插
中央則建了個高台,請DJ放歌製造氣氛
(後期並和電台合作,在某個時段同步播出)
其菜單,有三杯雞,炒飯,炒蚵仔,龍珠,沙西米,海瓜子,鐵板豆腐等.....
在飲食上,它活脫脫就是海產店
但,和其他海產攤相較,你很難看到中年的客群
而且我相信你決不會穿脫鞋汗衫進去
統一這次做甜甜圈,採用的商業策略,是複製星巴克的模式
不開放加盟,放緩展店的速度,所以較不像以前蛋塔一家一家開
然後一間一間地倒...
|